特展开展当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永乐辉煌”展区前,郑和宝船的模型旁围满了孩子,讲解员正拿着《王景弘航海日志》复印件,讲述当年“云帆高张”的盛况;“嘉靖海禁”展区里,张万山的《航海日记》被放在防弹玻璃柜中,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月港遗址的发掘视频,不少观众对着“夜不敢燃灯”的字句轻声叹息。
最热闹的是“道光私贩”展区。林景年的绢画前,老人正给观众讲太爷爷为保窑厂冒险出海的故事;吴子谦的日记旁,放着他后人捐赠的绸缎庄老账本,账本里“道光五年,收湖丝十匹”的记录,与沉船上的丝绸碎片遥相呼应。程远站在角落,看着观众们驻足、倾听、拍照,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们打捞的不只是文物,更是让这些沉默的故事,有了被诉说的机会。
展览过半时,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走进展厅,径直走到“天妃宫祭祀册”展柜前,指着其中一页说:“这是我爷爷的名字!他当年也是走私商,民国时还常说,要是早生几十年,说不定能和陈阿福他们搭伴出海。”老人的话引来了不少观众围听,程远趁机递上话筒,让老人讲起了祖辈的故事,展厅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特展闭展那天,考古队和所有文物捐赠者一起在展厅合影。陈阿福的后人捧着账簿复制品,吴子谦的曾孙抱着日记,林景年的家人举着绢画,李阿旺的孙子则把那半块玉佩挂在胸前——阳光透过展厅的玻璃窗,洒在每个人脸上,像给这段跨越百年的航海故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探海号”再次启航时,程远把特展的纪念册放在驾驶舱里。册子扉页上,是所有文物捐赠者的签名,还有一行小字:“献给所有在海禁中挣扎的航海人”。张瑜走到他身边,指着远处的海平面:“下一站,要不要去看看郑和下西洋的古里港?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和宝船有关的线索。”
郑海峰立刻转动舵轮,“探海号”的船帆在风中展开,朝着南海的方向驶去。程远望着辽阔的大海,突然想起《天妃宫祭祀册》里最后那句未写完的话:“愿海无禁,帆可自由……”
“探海号”穿越马六甲海峡时,海风里多了几分异域香料的气息。程远趴在船舷边,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郑和航海图》,图上“古里港”的标注用朱砂圈了三层,旁边还写着“永乐五年,赐印建碑”的小字。张瑜走过来,递上一杯冰镇椰子水,指尖划过图上的航线:“史料说古里港是郑和船队的重要补给站,当年这里‘番商云集,货栈林立’,不知道水下还能不能找到当年的痕迹。”
郑海峰的声呐探测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屏幕上一片密集的光点在水下二十米处铺开,像是撒在海底的星星。“程队!有大片遗址!不是沉船,像是货栈的地基,还有不少陶瓷碎片的信号!”林新宇立刻操控无人机升空,航拍画面里,水面下隐约能看到方形的石质结构,边缘还散落着几截带着雕花的木柱,木柱上的缠枝莲纹样和明代官造器物如出一辙。
“是古里港的番商货栈!”程远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想起《瀛涯胜览》里的记载:“古里国设货栈十余处,专储中国瓷器、丝绸,以待番商交易。”林珊扛着便携式光谱仪跑过来,对着水下遗址方向检测:“仪器显示有大量‘永乐青花’的成分,还有丝绸的纤维残留——和郑和宝船遗址发现的文物完全匹配!”
潜水队下水时,当地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也乘快艇赶来,手里捧着一块残破的石碑:“这是十年前渔民捞上来的,上面刻着‘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赍敕书赏赐’,应该就是当年郑和在古里港立的碑!”话音刚落,水下机器人就传回震撼画面——货栈遗址中央,一尊青铜香炉静静躺着,炉身刻着“永乐五年,郑和船队敬造”的字样,炉底还残留着当年祭祀的香灰。
郑海峰在货栈的一个陶罐里发现了一本线装小册子,封面写着“古里贸易账册”。册子用汉文和波斯文双语书写,里面详细记录了郑和船队与番商的交易:“永乐六年,易瓷器百件、丝绸五十匹,得胡椒千斤、宝石二十颗”“永乐七年,番商求购青花碗,每只换象牙二斤”。程远翻到最后一页,突然看到一行熟悉的字迹——“嘉靖二十五年,张万山携私货至此,易胡椒三十斤,遇巡查船,弃货而逃”,正是张万山《航海日记》里没写完的片段!
“原来张万山当年逃到了古里港!”张瑜的声音带着激动。林珊对货栈旁的一具骸骨做DNA检测时,又有了意外发现:“程队!这具骸骨的基因和泉州张氏族谱匹配,是张万山的直系祖先!他应该是郑和船队的水手,后来留在了古里港,难怪张万山会冒险来这里走私!”
当张万山的后人捧着那本《古里贸易账册》时,老人的手止不住地抖:“没想到太爷爷当年真的到过这里!族谱里只说他去了‘番邦’,却没说他还留下了这么重要的东西。”程远看着老人激动的神情,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从泉州湾的巡查船,到古里港的货栈,跨越国界的航海故事,终于被完整地串联了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