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峰在驾驶室里喊:“程队!下一站去哪里?”程远翻开海图,指尖落在“宁波港”的位置——那里曾是清代四口通商之一,后来因海禁关闭:“去宁波,看看那里的航海故事,看看还有多少被遗忘的人,等着我们去发现。”
“探海号”的船帆在暮色中展开,朝着宁波的方向驶去。珠江的浪涛拍打着船舷,像是在诉说着吴子谦的故事,也像是在期待着下一段旅程。程远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里想着:每一次考古,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打捞,都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片海,还在等着他们,去发掘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去续写更多关于生存与希望的故事。
考古浮海记·第七十九章 《明日黄花》(尾声)
“探海号”离开黄埔港的第三日,终于驶入宁波湾。程远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天一阁的飞檐隐在晨雾中,手里还攥着吴子谦日记的复印件——最后一页那句“恨不能再见老母一面”的字迹,仿佛还带着百年前的温度。张瑜递来一杯热粥,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岸边:“史料说,康熙二十三年宁波设海关时,这里商船挤得连锚地都找不到,可乾隆二十二年一关,连渔船都少了大半。”
郑海峰的声呐探测仪突然发出急促的“嘀嘀”声,屏幕上一道狭长的深色阴影横在水下三十米处,边缘还散落着细碎的光点。“程队,有大发现!”他猛地一拍桌子,指着阴影最宽处,“这船至少十五丈长,比厦门、黄埔的都大,而且周围有大量瓷器碎片的信号!”林新宇操控无人机俯冲而下,航拍画面里,水面下隐约能看到青白色的瓷片反光,像是撒在海底的星星。
潜水队下水时,宁波本地文物局的专家也赶来了,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四明公所志》:“这里是清代宁波‘走私湾’,当年很多商船从这里偷运瓷器去日本,道光年间还沉过一艘载满‘青花瓷’的大船,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你们找的这艘。”话音刚落,水下机器人就传回了画面——沉船船舱里,一排排青花瓷碗整齐码放,碗底“康熙年制”的款识清晰可见,碗身还绘着日本浮世绘图案。
“是外销瓷!”林珊的声音带着兴奋,她用光谱仪比对瓷片成分,“钴料是浙料,和宁波东钱湖窑址的完全一致,是专门给日本商人烧的!”程远盯着屏幕,突然想起史料里的记载:“乾隆年间严禁瓷器外销,私贩者‘杖一百,徒三年’,看来这船是顶着杀头的风险去交易的。”
郑海峰在船主舱里找到一个紫檀木盒,打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没有金银,只有一叠家书和一幅折叠的绢画。家书是用毛笔写的,字迹娟秀,落款是“妻 林氏”:“夫君,家中瓷器窑已备好,只待你带回日本商人的定金,便可开工。只是近日海关查得严,你千万小心,莫要让孩儿等不到爹归。”绢画展开后,是一幅稚拙的儿童画像,旁边题着“小儿 阿明 三岁画”。
“这船主是宁波林氏家族的!”本地专家突然喊道,指着家书里的“瓷器窑”三字,“清代宁波林氏是烧瓷大户,乾隆年间因私贩外销瓷被抄家,后来就没了记载!”林珊立刻对骸骨做DNA检测,半小时后,她拿着报告跑过来,声音都在发颤:“匹配上了!是林氏家族的直系祖先,名叫林景年,道光二年出海后就没了消息!”
当林氏后人捧着那幅绢画时,老人的手止不住地抖:“这是太爷爷的画!小时候听奶奶说,太爷爷当年为了保住窑厂,带着最后一船瓷器去日本,结果再也没回来……”他指着画像里的小孩,眼眶通红,“这是我爷爷,没想到能看到太奶奶亲手画的像。”
考古队在沉船旁立纪念碑时,宁波湾的渔民自发划来渔船,撒下一把把新晒的稻谷——这是当地“送归人”的习俗,希望漂泊的魂灵能找到回家的路。程远望着石碑上“清道光二年 林景年商船沉没处”的字样,突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陈阿福为生计,吴子谦为尽孝,林景年为家族,他们都是海禁政策下的普通人,却用生命在海里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探海号”驶离宁波湾时,夕阳正落在海平面上,将海水染成金红色。张瑜走到程远身边,指着远处的海平线:“下一站去哪?”程远翻开海图,指尖划过“刘家港”——那里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明代海禁的开端:“去刘家港,看看从开放到封闭的航海史,看看那些辉煌与遗憾,是不是都藏在同一片海里。”
郑海峰启动引擎,“探海号”的船帆在晚风里展开,像一双要飞向天际的翅膀。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陈阿福的账簿、吴子谦的日记和林景年的家书,心里突然明白:他们发掘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这片海还在等着他们,等着他们去打捞更多故事,等着他们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都是历史最珍贵的注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