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这里和西班牙人打了三天三夜。”林珊捧着《海战纪要》的扫描件,声音带着哽咽,“第一天,西班牙人用火炮轰击港口,他带着船队正面迎战;第二天,他派士兵从陆路绕到敌后,烧毁了夷人的弹药库;第三天,他亲自驾船撞击夷人的旗舰,才把他们赶出基隆。”纪要的最后一页,画着基隆港的防御图,上面标注着“炮台十二座,守军三百人”,是李念海为后续防务留下的规划。
张瑜在沉舰的货舱里,发现了一个紫檀木盒子。盒子打开后,里面装着两缕头发,用红绳系着,旁边放着一张纸条:“一缕为父,一缕为吾,待吾归乡,同葬故土”——这是李念海随身携带的父亲遗发,他终究没能完成“归乡同葬”的心愿,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自己守护的海疆。
程远站在甲板上,望着沉舰的方向,心里五味杂陈。从麻林地的李继宗,到澎湖的李念海,再到这艘沉舰上的最后一战,李家父子两代人的抗倭故事,终于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他突然想起资料里说的,明清时期的中国航海者,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用生命抵御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守护着中国的海洋权益。
林新宇的无人机在基隆港西侧的山上,发现了更多遗迹。那里有一座残破的炮台,炮台上的铜炮刻着“万历三十五年,李念海监制”的字样,炮口正对着大海,像是仍在警惕地守护着港口。炮台旁的石碑上,刻着当年牺牲将士的名字,密密麻麻的字迹里,程远看到了“王小三”的名字——与靖海堡地窖里刻着的名字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李念海的部下,跟着他从澎湖打到基隆。”张瑜轻轻抚摸着石碑上的名字,“很多人都没能回去,却把名字永远留在了这里。”当地的文史专家告诉他们,这座炮台在清代还被修缮过,一直沿用至鸦片战争时期,是基隆港最重要的防御设施之一。
当天下午,考古队在炮台附近发现了一座小型墓葬群。墓碑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但仍能辨认出“明水师士兵之墓”的字样。林珊对其中一座墓葬进行了勘探,发现墓主人的骸骨上有明显的铳弹伤口,与沉舰上发现的西班牙火绳枪口径一致:“他们是在基隆保卫战中牺牲的士兵,李念海把他们安葬在这里,让他们永远守护着基隆港。”
程远和张瑜一起,在墓葬群旁种下了一棵相思树。树苗的根系还带着泥土,却已抽出嫩绿的新芽,像极了那些永远年轻的士兵,在这片他们守护过的土地上,继续焕发着生机。张瑜轻声说:“等我们下次再来,它应该就长高了,能为这些士兵遮风挡雨了。”
离开基隆的前一天,程远团队在沉舰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铜匾上刻着“明万历三十五年,李念海率福建水师于此击败西班牙殖民者,收复基隆港”,旁边镶嵌着从沉舰上发现的一枚西班牙火绳枪弹头复制品。当地的渔民自发前来参加揭碑仪式,他们划着渔船,在海面上摆出“忠烈”两个字,用最朴素的方式,纪念着这位抗倭英雄。
程远站在纪念碑前,看着海面上的渔船编队,突然想起李念海《海战纪要》里的一句话:“海疆非吾一人之土,乃万民之土,吾等守之,非为功名,乃为家国。”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同伴,张瑜眼里闪着泪光,郑海峰的手紧紧握着那枚火绳枪弹头,林新宇正在用相机记录着这一幕,林珊则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考古日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守海疆,为家国”的精神。
“探海号”驶离基隆港时,薄雾已经散去,阳光洒在海面上,泛着金色的波光。程远站在船尾,手里握着那两缕用红绳系着的头发,心里做了个决定:“我们回福建,把李继宗和李念海的遗骨,还有这两缕头发,一起安葬在福建水师的烈士陵园,让他们父子终于能‘归乡同葬’。”
张瑜、郑海峰、林新宇和林珊都用力点头,眼里满是赞同。对他们来说,这次考古之旅不仅是发掘文物,更是完成了一场跨越四百年的“归乡之约”。
“探海号”调转船头,朝着福建的方向驶去。台湾海峡的浪涛拍打着船舷,像是在为李念海父子送行,也像是在期待着下一段考古旅程的开启。程远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里充满了坚定——无论未来还会遇到多少困难,他们都会继续追寻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英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海洋,从来都不是任人欺凌的疆土,而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守护的家园。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