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时,考古队在堡垒里搭建了临时营地。郑海峰生起篝火,火焰跳动着,将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张瑜煮了一锅热汤,分给大家,程远接过汤碗,看着篝火旁的同伴——郑海峰正擦拭着那支迅雷铳,林新宇在整理无人机拍摄的堡垒照片,林珊则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李继宗的故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充满了干劲。
“明天我们开始清理补给站遗址。”程远喝了一口热汤,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一定要找到更多关于李继宗和抗倭将士的线索,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张瑜点头,目光与他相遇,两人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坚定——他们不仅是在发掘文物,更是在打捞一段被遗忘的英雄历史。
深夜,程远独自来到隆庆沉船遗址旁。月光洒在海面上,泛着银色的波光,李继宗的骸骨已经被妥善安置在恒温箱里,等待着被送回中国。他想起李继宗家书上的话,想起那些为了守护海疆而牺牲的将士,突然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远处的海面上,一艘中国海警船缓缓驶过,船灯在夜色中闪烁,像一颗守护的星辰。程远知道,六百年前,李继宗和他的战友们用佛郎机铳和腰刀守护着这片海;六百年后,中国的海警船和考古队,用科技和勇气,继续守护着这片海,守护着那些英雄的故事。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红树林的枝叶,程远团队开始了补给站遗址的清理工作。张瑜在城门附近发现了一块刻着“李”字的腰牌,与李继宗骸骨上的铜牌样式相同;郑海峰在堡垒的军械库里,找到了更多的迅雷铳和铳弹;林新宇则在护城河的淤泥里,发现了一艘小型的明代战船残骸,船身上的“福建水师”字样清晰可辨。
林珊的DNA检测结果再次带来惊喜:补给站里发现的倭寇DNA,与日本九州地区的倭寇遗址DNA高度吻合,而葡人的DNA则与葡萄牙里斯本的古代水手基因库一致——这为“葡人勾结倭寇”的历史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
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更多的线索浮出水面:堡垒的了望塔上,还留着李继宗绘制的海图,上面标注着倭寇和葡人的活动路线;粮仓的角落里,藏着一本《抗倭纪事》,记录着李继宗和他的士兵们在麻林地的战斗经历;甚至在堡垒的墙壁上,还有士兵们用炭笔写下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倭寇终不还”。
当程远将《抗倭纪事》小心翼翼地放进文物箱时,他的手突然顿住了。书页的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小字:“宣德年间,有‘清和号’船队至此,留瓷器若干,助吾等建堡。今吾等追倭至此,亦当守护此海,不负先辈。”
原来“清和号”与李继宗的抗倭部队,竟有着这样的联系。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船员们在这里留下了物资,为后来的抗倭将士提供了帮助;六百年后,程远团队的考古发现,将这两段相隔近两百年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离开麻林地的那天,程远团队将李继宗的骸骨和所有发掘出的文物,小心翼翼地搬上“探海号”考察船。当地的渔民和警方都来送行,他们举着写有“感谢中国考古队”的牌子,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
程远站在甲板上,看着麻林地遗址渐渐远去,李继宗的纪念碑在阳光下闪着光。他知道,这次麻林地的发掘,不仅填补了中西方火器交流和明代抗倭历史的空白,更让人们记住了李继宗这样的英雄——他们或许没有郑和那样的辉煌功绩,却用生命守护着家国的海疆,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永远铭记。
张瑜走到程远身边,递给他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李继宗的玉佩和那半块青花瓷片,背景是麻林地的夕阳:“我们把这些照片带回国内,放在国家博物馆里,让更多人知道李继宗的故事。”程远点头,将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一份需要传承的责任。
“探海号”考察船朝着下一个遗址的方向驶去,印度洋的浪涛拍打着船舷,像在诉说着那些英雄的故事。程远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里充满了期待——下一个遗址,或许还会有更多的秘密,更多的英雄,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铭记。
“探海号”的航速渐缓,船舷切开印度洋的碧波,将麻林地的珊瑚礁远远抛在身后。程远站在船尾甲板,手里攥着那张李继宗的家书复印件,海风把纸页吹得微微发颤。张瑜走过来时,见他指尖反复摩挲着“待孩儿长成,告之其父为家国而死”那句,轻声递上一杯热咖啡:“在想李继宗的家人?”
程远点头,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交界线:“不知道他的妻儿最后有没有收到消息,会不会一直在等他回家。”张瑜沉默片刻,从背包里拿出平板电脑,调出一张扫描图——是之前在备倭堡粮仓发现的《抗倭纪事》补页,上面用不同笔迹写着“万历二年,李都司遗骸未归,其子李念海入福建水师,承父志守海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