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传来警笛的声音,三辆警车疾驰而来,车顶的警灯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盗墓者们见状,纷纷丢下武器,试图钻进剩下的两辆越野车逃窜,却在红树林里被警方团团围住。为首的金发男人被按在地上时,程远注意到他怀里揣着的一本航海图册,上面用现代技术标注着“清和号”的所有可能遗址,从麻林地到好望角,每一个标记都精准无比——显然,他们已经追踪这支考古队很久了,甚至比程远团队更早发现这些遗址。
战斗结束后,程远和张瑜并肩站在隆庆沉船的残骸旁。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那艘小沉船像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卧在水下,守护着六百年前的秘密。林珊正小心翼翼地清理武官骸骨腰间的铜牌,她用软毛刷轻轻拂去上面的海泥,突然发现铜牌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字体娟秀,像是用小刀刻上去的:“万历元年,追倭至麻林地,铳尽弹绝,以身殉国,望归乡告知妻儿,夫已尽忠”。
“他们没能回去。”张瑜的声音有些哽咽,她轻轻抚摸着铜牌上的刻痕,指尖能感受到字迹里的温度,“就像‘清和号’的船员一样,把生命留在了这片海,留在了守护家国的路上。”程远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海平面上,那里正有艘中国科考船缓缓驶来,船身上的“中国考古”四个大字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船帆展开,像一双巨大的翅膀,带着希望与敬意,飞向这片英雄的海域。
郑海峰带着潜水队,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将隆庆沉船里的火器全部打捞上岸。这些佛郎机铳虽然锈迹斑斑,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良工艺,部分铳管甚至还能清晰地看到螺旋膛线。林新宇用无人机将这些火器的照片和视频传回国内,很快就收到了国家博物馆的回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西方火器交流实物证据,填补了明代中后期中西方军事技术交流的历史空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离开麻林地的前一天,程远团队在隆庆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铜匾上刻着“万历元年,抗倭将士殉国处”,旁边镶嵌着那枚“备倭都司”铜牌的复制品,铜牌的正面是“备倭都司”四个字,背面则刻着那位将士的遗言。当地的渔民自发前来送行,他们带着新鲜的椰子和烤鱼,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着“谢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握着程远的手,眼里闪着泪光:“祖辈流传着‘东方卫士’的故事,说那些人用‘雷声般的武器’赶走了‘金发海盗’,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今天终于知道,他们是中国的英雄!”
程远站在“探海号”考察船的甲板上,看着麻林地遗址渐渐远去,珊瑚砂在夕阳下像撒了一层金粉,隆庆沉船的纪念碑在海面上留下小小的影子。张瑜递来一瓶冰镇矿泉水,指尖不经意触到他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经历过这次“铳声如雷”的考验,那些之前因为顾虑而产生的微妙隔阂,似乎都在硝烟与海风中消散了,只剩下并肩作战后的信任与默契。
郑海峰在一旁擦拭着那支立了功的佛郎机铳,他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着铳身上的锈迹,眼神专注而认真;林新宇则在调试无人机,准备拍摄下一段航程的风景,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下一个遗址的卫星图像;林珊的笔记本上,正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新的考古发现,从火器的铸造工艺到抗倭将士的基因分析,每一项都详细而准确。
程远知道,他们的考古之路还很长。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更多像“清和号”、像隆庆沉船这样的遗址,等待着被发现;还有更多像抗倭将士这样的英雄,等待着被铭记。而他们能做的,就是带着敬畏与勇气,继续追寻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让那些“铳声如雷”的岁月,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让后人知道,中国的海洋,从来都不是任人宰割的疆土,而是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
印度洋的浪涛依旧翻滚,拍打着考察船的船舷,像在诉说着六百年的沧桑。程远握紧手里的佛郎机铳残片,残片上的螺旋纹路硌着掌心,像一段不会褪色的记忆。他突然明白,无论是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还是抗倭将士的牺牲,都是中国航海史不可分割的部分——辉煌让我们骄傲,牺牲让我们警醒,而这些故事,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指引着后来者,在海洋的征途上,永远心怀敬畏,永远勇敢前行。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