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峰用金属探测器在灯塔周围扫描,在一块礁石下发现了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十二枚船员的牙牌,其中一枚刻着“王二狗”,与王奎祖传的半块船牌属于同一套——原来王奎的祖上最终没能回家,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海域。
离开好望角的那天,程远团队在灯塔旁立起了新的纪念碑。铜匾上刻着《航海日志》最后的话:“纵死他乡,亦为华夏探路”,旁边镶嵌着那块嵌着瓷片的珊瑚石。当地的渔民自发前来送行,他们说祖辈流传着“东方白帆人”的故事,说那些人教会他们用星象导航,用瓷器换取食物却从不抢掠。
冲锋舟驶离港口时,程远回头望去,灯塔的光芒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六百年前“清和号”最后的帆影。他知道,“骨星八指”的秘密还未完全揭开,那些往西行的船员或许留下了更多线索,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用生命证明了,海洋从来不是隔绝的屏障,而是连接世界的纽带。
张瑜突然指着海面上成群的白鸟,它们正贴着浪尖飞行,队形像极了宝船编队的模样。“你看,”她轻声说,“它们好像在为我们引路。”程远望着那群白鸟飞向的方向,那里正是羊皮海图标注的航线终点,阳光穿透云层,在海面上洒下一条金色的路。
他掏出笔记本,在“一指平水”的记录下,郑重写下“骨星八指”,然后合上本子,看向身边的同伴。郑海峰正在检查潜水装备,林新宇调试着无人机,林珊整理着DNA样本,张瑜的目光与他相遇,带着对下一段旅程的期待。
程远知道,他们的考古之路还很长。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更多关于郑和船队的秘密等待被发现,还有更多像“清和号”这样的故事,等着被重新写进历史。而他们能做的,就是带着敬畏与勇气,继续追寻那些航海者的足迹,让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勇气与智慧,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印度洋的浪涛依旧翻滚,像在诉说着六百年的沧桑。程远握紧手里的牵星板,朝着白鸟飞去的方向望去——那里,有新的星辰在等待被丈量,有新的海域在等待被探索,有新的故事在等待被发现。
第七十一章 《西寻新路》
南大西洋的洋流带着不同于印度洋的凛冽,拍打着“探海号”考察船的船舷。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的电子牵星仪正同步校准着六百年前的观测数据——屏幕上“骨星八指”的读数与羊皮海图标注的“南纬34°”完美重合,而更西侧的海域,一个从未被标注的星高数据正在闪烁:“南极星五指平水”。
“这是全新的航线!”张瑜捧着放大镜,羊皮海图上“宣德二年冬,余十人,欲西寻新大陆”的字迹被浪花溅上的水珠浸润,却愈发清晰。她指尖划过图上用朱砂勾勒的海岸线,那里标注着“有淡水,多巨鸟”,与现代地图上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地理特征惊人吻合。
郑海峰的声呐系统在水下50米处传来异常回波。当水下机器人传回实时画面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艘残破的木船嵌在冰川融水冲刷出的海沟里,船身虽已被海藻覆盖,但“庚字三号”的阴刻编号仍能辨认,船尾的“清和”二字在探照灯下泛着幽光。
“船板的碳十四测年是宣德三年,”林珊的声音从实验室帐篷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比好望角发现的船桅残片晚了一年,正好是他们西行后的时间线。更关键的是,船底附着的硅藻,是南美洲特有的种类!”
程远的目光落在机器人拍摄的货舱画面上,一堆腐朽的木箱旁,散落着几枚铜制砝码,上面刻着“大明工部”的字样。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角落里的陶罐,口沿处残留着玉米淀粉的痕迹——这种作物原产于美洲,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入旧大陆,却出现在了15世纪初的中国宝船上。
“他们真的到了美洲!”林新宇操控着无人机,航拍画面里,巴塔哥尼亚的荒原上,几处人工堆砌的石阵格外显眼,“热成像显示石阵下方有金属反应,像是……像是船锚!”
当考古队驱车抵达石阵时,正赶上当地的暴雨。程远蹲在最大的一块岩石前,用软布擦拭着表面的苔藓,露出上面刻着的“林”字——与沙姑马沉船、好望角灯塔发现的刻痕出自同一人之手。石阵中央的土坑里,半露着个铁制船锚,锚爪上缠着的丝绸残片,经线是南京云锦,纬线却织着美洲骆马毛。
“是林三他们!”张瑜突然在石缝里发现了个青铜哨子,哨身上刻着“清和”二字,吹孔处还残留着唇印的痕迹。她将哨子凑到唇边轻轻一吹,清越的声响在荒原上回荡,惊起一群秃鹫,它们盘旋的轨迹,竟与石阵排列的方位完全一致。
暴雨中,林珊的便携式质谱仪有了新发现。石阵周围的土壤里,含有大量的铅同位素,与“清和号”货舱出土的铜钱成分相同。而更远处的河床淤泥中,检测出了中国特有的水稻花粉——显然,这些船员曾在这里种植过粮食,试图建立临时据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