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东北季风裹着咸涩的雨雾,像无数细密的钢针,扎在程远团队的帐篷帆布上,发出持续不断的噼啪声响。26岁的考古队长半跪在沙地里,膝盖陷进被雨水泡软的珊瑚砂中,冰凉的湿气顺着裤管往上窜。他手里的牵星板正对着铅灰色的海平面倾斜,樟木制成的板片边缘已被海水侵蚀得有些毛糙,却仍精准地捕捉着微光。
“北辰星,一指平水。”程远低声念着,声音被风撕成碎片。他眯起眼,透过雨幕努力聚焦那颗在《郑和航海图》里被反复标注的导航星——此刻它的出水高度在牵星板上显示为“一指”,与图中“忽鲁谟斯回古里”航线的记载分毫不差。这个数据他已经连续记录了十七天,每天清晨四点准时测量,季风带来的雨雾让观测愈发艰难,却也让这组六百年前的航海数据更显珍贵。
“风向转东南了。”张瑜的声音从防雨布后传来,带着被雨雾浸润的湿润。她正蹲在临时搭建的文物整理台前,台面上铺着三层防水布,最上层是刚从沉船残骸中出土的铜制星盘。张瑜用保鲜膜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星盘,指尖的薄手套沾着珊瑚砂,在应急灯的照射下,盘面上“西北布司星八指平水”的刻痕泛着幽光,纹路里还嵌着细小的贝壳碎片。
程远抬头时,看见张瑜额前的碎发被雨水粘在苍白的脸颊上,几缕不听话的发丝随着她的动作轻轻颤动。她穿的靛蓝色冲锋衣领口渗着水痕,下摆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同样湿透的速干T恤。但她怀里的文物箱始终护得紧紧的,手臂肌肉绷出的线条在应急灯下格外清晰——那是他们在沙姑马遗址驻留的第三个月,季风带来的雨季让发掘工作难上加难,却也让那些沉睡六百年的航海秘密加速浮出水面。
帐篷外突然传来郑海峰的呼喊,这位皮肤黝黑的潜水队长举着防水相机,像头猎豹般冲进营地,冲锋衣上的水珠甩了一地,在泥地上洇出星星点点的深色痕迹。“找到了!程远你看这个!”他把相机屏幕怼到程远面前,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画面里是艘半露在礁岩间的古船残骸,被海浪冲刷的船身隐约可见“清和号”的阴刻编号,木质表面覆盖着青绿色的珊瑚虫,像给船身披了层铠甲。
“货舱里发现的丝绸残片,经线用的是南京云锦的‘通经断纬’技法,纬线却掺了阿拉伯金线!”郑海峰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喉结滚动着咽下几口冷风,“你看这船桅结构,九桅十二帆,绝对是宝船级别的配置。最绝的是船底的龙骨,用了非洲特有的铁木,是郑和船队特有的‘杂木合构’工艺——把中国的松木、东南亚的柚木和非洲的硬木拼接在一起,既抗腐蚀又耐撞击,我们在麻林地沉船也发现过同样的工艺。”
程远的目光落在照片角落的铜制罗盘上,盘面刻度清晰显示“丁得把昔过洋,北辰星七指平水”,与他们此刻在沙姑马测量的“一指”形成奇妙的梯度。他突然想起弗拉·毛罗地图的注记,那些关于中国大帆船在非洲南端遭遇“四十天风暴”的记述,或许就藏在这组从七指递减到一指的星高数据里,像串被时光掩埋的密码,等着被重新解读。
“林珊的碳十四结果出来了吗?”程远起身时,膝盖在潮湿的沙地里跪得发麻,踉跄了一下。张瑜眼疾手快地扶住他的胳膊,掌心的温度透过湿透的衣料传过来,像团微弱的火苗。她递来块暖宝宝,包装上的卡通图案已经被雨水泡得模糊,指尖不经意触到他冰凉的手背,两人像触电般同时缩回——这种微妙的默契从去年古里港遗址就开始滋生,却总在郑海峰爽朗的笑声或林新宇的玩笑话里悄然隐去,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秘密。
“船板年代是永乐十四年,”林珊抱着笔记本电脑从实验室帐篷跑出来,眼镜片上沾着水雾,她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和太仓卫档案里‘清和号’失踪的时间完全对得上!更关键的是,丝绸残片里的花粉分析显示,含有好望角特有的石楠花孢子,还有……”她突然放大屏幕上的显微照片,鼠标箭头指着一处焦黑的边缘,“这个,布料边缘的焦痕不是自然燃烧,是人为纵火的痕迹,灼烧温度超过800℃,和麻林地沉船的情况一致。”
程远的心猛地一沉。三个月前在基尔瓦古墓发现的《航海日志》里,“宣德元年春,焚船于沙姑马”的记载此刻有了实物佐证。他从防水袋里翻出日志复印件,泛黄的宣纸上,“西北布司星八指”的观测记录旁,有行用朱砂补写的小字:“南风起,归无计”,笔迹潦草得像是用尽最后力气写就的绝笔,墨痕在纸页上晕开,像滴未干的泪痕。
雨势渐小时,林新宇操控的无人机在遗址西北侧的红树林上空拍到异常。监控屏幕上,三个鬼祟的身影正用洛阳铲在泥泞中钻探,其中穿迷彩服的男人举着的金属探测器,信号源与程远团队用GPS标记的古墓位置完全重合。“是王奎那伙人!”林新宇的声音带着咬牙切齿的愤怒,指节因紧握操纵杆而发白,“去年在麻林地,就是这伙盗墓者差点用炸药毁掉‘清和号’船长的棺椁,后来虽然被抓,但没过多久就保释出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