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海岸的季风裹挟着印度洋的咸腥热意,像一床潮湿的棉被,沉甸甸地压在程远汗湿的额头上。他半跪在基尔瓦·基西尼瓦遗址的珊瑚砂地里,青铜探针第三次穿透坚硬的砂层时,针尖传来的脆响让他心脏猛地一跳。26岁的掌心在防晒手套里攥出细密的汗珠,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耳边是林新宇操控无人机的持续嗡鸣——这已经是他们在这片被《郑和航海图》标注为“麻林地”的海域,驻留的第47天。
营地的帐篷在身后三十米处投下狭长的阴影,张瑜用竹竿搭起的临时筛沙架就支在阴影边缘。她正蹲在那里,用竹筛细细过滤从沉船遗址带回的淤泥,阳光透过筛网的缝隙,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听到程远的喊声,她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计,帆布工具箱被带得翻倒在地,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的毛刷、镊子和放大镜。
“慢点,别碰坏了。”张瑜快步跑过来,靛蓝色速干裤的裤脚沾着红树林特有的深褐色腐叶,裤腿上还别着把折叠工兵铲。她蹲下身时,束在脑后的马尾辫发尾不经意扫过程远的手背,像一道微痒的电流窜过——这是他们在国家海洋考古队搭档的第三年,专业上的默契早已刻进举手投足,却总在这样近距离协作的瞬间,跳出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涟漪。
程远屏住呼吸,改用竹刀沿着探针划出的圆圈小心剔土。珊瑚砂在热带阳光下泛着石英般的光泽,混在其中的贝壳碎片被竹刀碰得轻响。随着砂土簌簌滑落,一块青灰色的瓷片逐渐显形,边缘虽有破损,但胎质细密,釉色温润。张瑜立刻从工具箱里取出软毛刷,屏住呼吸扫去浮尘,碗底“永乐年制”的四字款识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辨,青花发色浓艳,笔触稳健,正是明代官窑特有的“苏麻离青”料。
“是郑和船队的东西!”她的指尖轻轻抚过瓷片边缘的海浪纹,纹路里还嵌着细小的珊瑚砂,“《郑和航海图》标注麻林地‘华盖五指’,咱们的GPS显示这里正好是南纬8°55,与学者考证的基尔瓦·基西尼瓦完全对得上。”她突然抬头看向程远,眼里的兴奋像碎钻般闪烁,“你还记得吗?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怀疑过麻林地不是马林迪,现在看来,他是对的。”
程远点头,目光落在瓷片背面的窑工记号上——一个微小的“三”字,刻在圈足内侧。这个记号他太熟悉了,去年在古里港沉船出土的瓷器上见过同样的标记,据林珊考证,是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一位姓林的窑工专用记号,而这位窑工的后人,正是随郑和下西洋的画师林三。
“郑队那边有消息吗?”程远起身时,膝盖在沙地里跪得发麻。他望向三海里外的海面,郑海峰的“潜龙三号”探测船像片柳叶漂在碧蓝的印度洋上,桅杆顶端的卫星信号器闪着微弱的红光。自上周声呐扫到异常回波后,郑海峰已经带着潜水队连续工作了七个昼夜,却始终没找到实质性的遗存。
张瑜刚要回答,程远别在腰间的无线电突然滋滋作响,郑海峰的声音混着海浪的杂音传出来,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程远,水下12米发现大面积木质结构,测深锤显示海底底质是珊瑚砂,和《瀛涯胜览》里‘赤礁如血,砂白似雪’的描述完全吻合!”这位皮肤黝黑的潜水队长总爱把“实战派不玩虚的”挂在嘴边,此刻却难掩激动,“林珊的碳十四测年有初步结果了,船板样本的年代指向永乐十二年,正好落在第四次下西洋的时间窗内!”
“听到了?”张瑜笑着扬了扬下巴,眼里的光芒比阳光还要亮。程远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他迅速别开目光,假装整理遮阳帽的系带:“准备设备,去现场。”转身时,却不小心撞翻了工具箱,镊子和毛刷滚落一地,在珊瑚砂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前往沉船遗址的冲锋舟在印度洋的碧波上飞驰,咸腥的海风灌进领口,带着热带特有的灼热感。程远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想起出发前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翻到的那份弗拉·毛罗地图复印件。那位15世纪的欧洲地图学家在注记里曾提到,1420年左右有艘来自印度的“中国大帆船”,曾朝着非洲西南方向航行了40天,船员在登陆补充淡水时,见过“大鹏鸟的蛋”。
当时林新宇捧着那页复印稿,拍着他的肩膀笑他异想天开:“宝船最远到麻林地,这是学界公认的定论,别被野史带偏了。”可现在,指尖下的瓷片正无声地推翻着什么。程远低头看向船舷边飞溅的浪花,突然觉得那些白色的泡沫里,藏着六百年前航海者的叹息。
“在想什么?”张瑜递过来一瓶冰镇矿泉水,瓶身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在程远的手背上,带来一阵清凉。她今天换了件白色速干T恤,被海风贴在身上,勾勒出纤细的轮廓。“没什么,”程远接过水,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手指,两人同时缩回手,冲锋舟的引擎轰鸣突然变得格外刺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