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夹页里,还藏着张“物价表”。记录着古里市场上“胡椒每斤价银五分、乳香每斤价银一钱”,与“清和号”的贸易记录对比,发现船队的收购价略高于市场价,“是为了吸引蕃商交易!”张瑜笑着说,“这体现了郑和‘厚往薄来’的贸易原则。”
林珊在古里“华人墓地”里,发现了块“墓碑”。碑文中“大明宣德元年,船队医官王某卒于此”的记载,与《船队人员名册》中的“医官王某”信息吻合。墓碑的雕刻风格融合了中国的云纹与古代的莲花纹,“是文化融合的见证!”林珊检测骸骨的DNA,发现与福建晋江的王氏家族基因匹配,“证明船员来自福建,死后葬在异国他乡。”
在墓地的供桌上,还摆放着个“药臼”。内壁残留的药渣与长乐天妃宫出土的抗疟药材相同,“是医官生前用的器具!”林珊推测,这位医官可能是在救治当地病患时染病去世的,“他不仅为船员治病,还可能传播了中医知识。”
程远在古里“天文观测台”遗址,发现了件“铜制星盘”。盘上刻着的星宿位置,与《郑和航海图》的“过洋牵星图”完全一致,边缘的刻度标注着“古里北极星高度四指”,与实际纬度精确吻合。“是船队的天文观测工具!”他转动星盘,发现能模拟不同季节的星空变化,“比牵星板更先进,说明郑和的导航技术在海外有了改进。”
观测台的石壁上,还刻着幅“星图”。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标注星宿名称,显然是中外天文学家合作的成果,“是文明交流的结晶!”程远请天文专家复原,发现星图准确记录了永乐年间的星象,“这比单纯的航海记录更有科学价值。”
盗墓者王奎的国际团伙在古里被抓获时,警方从他们的帐篷里搜出了批“古里港出土的瓷器”。程远看着这些被打碎的青花瓷,心疼得说不出话——其中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瓶”,与长乐宝船货舱的瓷器完全相同,瓶口却被故意敲碎,“他们为了方便运输,竟毁掉这么珍贵的文物!”
王奎的笔记本里,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古里有宝船沉船,内有黄金”。程远指着笔记本上的“藏宝图”,忍不住叹气:“这些人连基本的历史都不懂,郑和船队带的是瓷器、丝绸,要的是香料、药材,哪来的黄金?”当程远将《交易账簿》展示给团伙头目时,对方终于低下了头。
古里“郑和纪念馆”开馆那天,程远和林珊、郑海峰和张瑜站在复原的“古里市场”里,看着中外游客用仿制的“永乐通宝”进行模拟贸易。一个古代小男孩拿着青花瓷碗,兴奋地对程远说:“这是我们祖先和中国朋友交换的礼物吗?”程远笑着点头,“六百年前,就是这样的交换,让我们的文明走得更近。”
郑海峰操控着虚拟现实设备,让游客“穿越”到宣德六年的古里港——宝船停靠在码头,船员与蕃商讨价还价,工匠们在维修车间忙碌,远处的王宫里正在举行赏赐仪式。“这就是郑和船队留下的遗产,”他对围观的游客说,“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相互理解的可能。”
张瑜向游客展示那封“船员的家书”,用中英双语朗读:“儿在古里,见此地多香料,待归时捎回孝敬父母。”“这就是最真实的航海故事,”她轻声说,“宏大的历史背后,永远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思念与期盼。”
林珊在“中外工匠合作展”上,并排摆放着龙江船厂的工具与古里船坞的工具。“大家看,这些工具的形制几乎一样,”她拿起两把刨子,“这把来自中国,那把刻着古里工匠的名字,却有着相同的刃口角度——这就是技术的传播,文明的交融。”
暮色中的古里港,程远望着印度洋的落日,想起“天妃灵应之纪”碑上的话:“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他突然明白,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义,不是“臣妾万方”的虚荣,而是不同文明相遇时的尊重与包容。
“下一站,我们去忽鲁谟斯。”程远展开海图,指着波斯湾的入口,“那里是郑和船队到达的最西端,据说有座‘永乐碑’见证了东西方的相遇。”郑海峰调试着能适应波斯湾盐度的潜水设备,张瑜在整理《瀛涯胜览》中关于忽鲁谟斯的记载,林珊则对着古里出土的星盘做最后的数据记录。
海风掀起海图的瞬间,程远仿佛看见无数艘宝船从古里港出发,帆影在印度洋的波光里渐渐远去,船头的“郑”字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他知道,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片永不平静的海洋,永远承载着人类探索与交流的梦想。
当第一颗星出现在忽鲁谟斯的夜空,程远在考古日志上写下:“所谓旷世盛举,不是征服的凯歌,而是相遇的诗篇。郑和的船帆早已落下,但那些关于理解、尊重、共享的信念,永远在海浪中回响。”日志的夹页里,夹着片从古里青花瓷上取下的碎片,在星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像在回应六百年前那个画瓷工匠,留在瓷底的落款:“天下同此凉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