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船队留下的导航标记!”林珊用天文软件复原了永乐十一年的星空,发现刻度精准到0.1度,“你看这‘天枢星七指’,正是郑和船队测量纬度的标准方法。”石碑的基座里还藏着个铜制“信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刻着“大明皇帝敕赐”,左半则是斯瓦希里语“友谊”——这与《明实录》记载的“郑和携信符赐诸番,作为通关凭证”完全吻合。
林珊试着将两半信符合拢,严丝合缝的接口处竟浮现出一幅微型海图,标注着从马林迪到忽鲁谟斯的航线。图上用红漆标注的“危险礁”,与现代海图上的“曼德海峡暗礁区”完全对应。“这是给后续船队的导航图!”她兴奋地说,“证明郑和船队不是盲目航行,而是有系统的航线记录。”
在清真寺的古井里,林珊还发现了批明代“军用水壶”。壶身上刻着“龙江卫”三字,与南京龙江卫遗址出土的军器完全相同。“是船队士兵的遗物!”她检测壶内的残留物,发现含有茶叶与柠檬汁的成分,“《瀛涯胜览》记载‘水手饮此,可解海瘴’,原来是真的。”
最珍贵的是,其中一个水壶的内壁刻着首打油诗:“宝船开,浪花开,三保太监带俺来。喝口家乡水,不怕远洋灾。”字迹歪歪扭扭,显然是普通士兵所写。林珊突然想起石碑上的“友谊”信符,“这些士兵不仅是航海者,更是文化使者。”她比对水壶的制造日期,发现与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间吻合,“他们在这里生活过,留下的不只是物件,还有故事。”
程远团队在龙江船厂的“船坞档案库”里,有了更震撼的发现:一卷《宝船营造法式》。泛黄的纸页上,详细记载着“九桅十二帆”的安装工艺,其中“头桅高十八丈,用铁梨木为骨,桐油浸三年方可用”的描述,与他们发现的龙骨材质完全一致。“是造船秘籍!”程远指着其中的“帆具配比图”,硬帆与软帆的尺寸比例,恰好能应对北印度洋的季风变化,“这就是《瀛涯胜览》说的‘随季换帆,如鸟换羽’的技术核心。”
法式的最后几页,还画着“水密隔舱”的结构图——宝船被分成二十八个舱室,每个舱都有独立的防水门,与泉州宋代沉船的隔舱技术相比,多出了“应急排水孔”的设计。“难怪郑和船队能在惊涛骇浪中无损!”程远测量隔舱尺寸,发现每个舱的载重都经过精密计算,“这比欧洲早四百年的防水技术,才是宝船敢闯远洋的底气。”
档案库的墙壁上,还发现了幅《龙江船厂布局图》。图上标注着“船坞六处、作坊十二间、工匠宿舍百间”,与现在的考古发现完全对应。其中“铁作”作坊的位置,出土了批明代造船用的铁钉,长度从五寸到三尺不等,“最大的铁钉能承受十吨拉力,”程远测试后惊叹,“这技术放在当时全世界都领先。”
在档案库的淤泥里,程远还发现了块“工匠工牌”。木牌上写着“船木梭橹索匠王五,永乐三年造宝船三号”,与《龙江船厂志》记载的“四厢工匠”制度完全吻合。工牌背面的考勤记录显示,这位工匠在永乐三年四月到六月间,只休息了三天,“可见当时造船的紧张程度。”
郑海峰的潜水队在“清和号”的船长舱,发现了个紫檀木盒。打开的瞬间,一股龙脑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装着三枚“金牌令”,正面刻着“正使郑和”,背面是九叠篆“御赐”二字。“是船队的指挥信物!”他比对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永乐御赐令牌”,纹饰与重量分毫不差,“《明史》记载郑和持此牌,可调动沿途军马,看来是真的。”
木盒底层的丝绒垫下,藏着张人皮地图——用极薄的羊皮绘制,上面用朱砂标注着“建文可能遁迹”的三个地点:“西洋琐里、忽鲁谟斯、古里”。地图的边缘有处火灼痕迹,显然是被紧急销毁过,却恰好留下了关键信息。郑海峰突然想起日志里的“僧人记录”,两处信息一对照,竟形成了完整的追踪线索。
在船长舱的抽屉里,还发现了本《番语手册》。里面用汉字标注着“古里语”的日常用语,如“你好”写作“速鲁麻”,“交易”写作“抹利”,与《瀛涯胜览》记载的“古里国语言”完全一致。“是船员学习外语的课本!”郑海峰笑着说,“看来郑和很重视跨文化交流。”
潜水队还在船尾的“祈报舱”里,发现了尊妈祖像。铜像的底座刻着“永乐四年,郑和敬造”,与福建湄洲岛出土的“郑和所献妈祖像”造型相同。“是船队的保护神!”郑海峰解释道,“《天妃灵应之纪》碑记载船队‘每遇风险,必祷天妃’,这就是实物证据。”
张瑜在研究“清和号”的“赏赐库”时,指尖停在一件织金锦缎上。缎面的缠枝莲纹里,竟藏着微型的“永乐通宝”图案,经检测,金线的纯度高达99%,与《明会典》记载的“赐蕃王用赤金织锦”完全吻合。锦缎的长度正好三丈,“《明史》说‘赐蕃王锦缎必三丈,以示天朝气象’,果然没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