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后渚港的晨光像融化的金箔,漫过宋代古船遗址的玻璃展柜。程远的指尖隔着三层钢化玻璃,抚过一根碳化的竹尺。尺身八格刻度在冷光灯下显露出细密的纵向磨损痕,第三格边缘的“寸”字虽被海水侵蚀得只剩轮廓,却在3D扫描图上与《海道经》记载的“量天尺”形制完美重叠。“碳十四测年结果出来了,绍兴十八年。”他侧头看向身后的张瑜,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韩振华先生半个世纪前的推测没错,这就是航海用的测天仪——一寸合2°50,正好对应北极星高度的测量单位。”
张瑜抱着刚修复的《海道指南图》走来,麻纸的边缘还沾着古船第十三舱的舱底泥。她将图卷在操作台上铺开,泛黄的纸面立刻散发出海泥特有的咸腥气。图中“成山角”旁用朱笔标注的“北极星出六寸”,与竹尺的刻度完全对应,旁边的小字注着“舟行至此,需校针路”。“你看这航线标注,”她指尖划过从长江口到直沽的虚线,旁侧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舟行每日千里,夜观星六寸”的字样格外清晰,“这是典型的定量记录——把航程、星高、时间精确对应,正是定量航海的标志。”她忽然指着图卷角落的朱砂印记,“这‘市舶司验’的印章,颜料成分与你发现的竹尺末端完全相同,都是泉州湾特产的辰砂。”
郑海峰的潜水服还在滴着黑水洋的冷冽海水,他甩了甩湿漉漉的头发,将一个包裹严实的样品箱放在桌上。“长江口甘草沙有重大发现。”他解开防水布,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青铜浮标,底座刻着组奇特的符号:“昼见幡,夜见灯”。这与《大元海运记》记载的“至大四年,苏星立标志浅”完全吻合。“是元代最早的人工航标。”他按下浮标底部的机关,中空结构立刻发出“呜呜”的共鸣声,“潮涨时海水灌入发声腔,能传出三里地警示;潮落则静默——用声音定量标示浅滩位置。”他用磁力计检测浮标内部,屏幕上的曲线突然剧烈波动,“里面裹着半块天然磁石,磁性强度恰好能吸引指南针偏转15度,显然是与罗盘配合使用的定位装置。”
林珊在市舶司档案库泡了三天,终于在一堆虫蛀的文书里找到突破口。她抱着卷残破的《舟师手记》冲进实验室时,额前的碎发都沾着灰尘。“看这个!”残存的纸页上用朱墨交替记录着:“己巳年五月,过七洲洋,北极星出四寸,针路壬丙。”纸页边缘画着简易的十字测天仪,横木长度与后渚宋船竹尺完全相同。她突然将手记残页与程远发现的竹尺拼合,破损处竟严丝合缝,正好补上“每寸对应更漏两刻”的字样。“是定量计时法!”她指着页脚的沙漏图,漏管上的刻度与泉州开元寺元代漏刻一致,“漏沙每两刻,船行十里,与星高变化完美对应——这就是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说的‘舟师识地理’,不只是认方向,是精确判定位置。”
潜水钟沉入成山角外三十海里的沉船遗址时,程远盯着舷窗外的货舱。整排磁罗盘整齐码放在樟木箱里,盘面的“二十四方位”刻度被海水蚀得只剩轮廓,却在侧光下显露出暗刻的“寸”字——与量天尺的单位完全一致。郑海峰操控机械臂取出最底层的罗盘,盘面中心的磁勺虽已氧化,却仍保持着23.5度倾角,与泉州湾出土的宋代罗盘精度相同。“是定量导航的核心设备!”程远通过对讲系统喊道,他放大舱壁的刻痕,“过成山,星高增三寸”的字样清晰可辨,与《海道指南图》标注的纬度变化完全吻合,“他们用星高定纬度,用罗盘定方位,形成完整的定量体系——这就是宋代能横渡印度洋的技术底气。”
张瑜在清点出水文物时,指尖被枚铜制更漏划破。血珠滴在刻度盘上的瞬间,她突然看清“一更”对应“六十里”的字样,与《岛夷志略》记载的“船行一更,约六十里”完全一致。“是元代的航速计量工具!”她立刻翻出后渚宋船的尾舵残件,舵杆上的刻度果然与更漏的时间单位一一对应,“每更调整舵角一次,根据星高变化修正航向——这就是‘定量’的精髓。”她用X射线扫描更漏内部,发现漏壶的孔径精确到0.3毫米,“水流速度恒定,计时误差不超过十分钟,相当于航距误差不到一里。”更漏的铜质成分显示含锡量达20%,与泉州老君岩出土的元代计时器完全相同,漏管里残留的沙粒经检测来自黑水洋,证明曾在北洋航线使用。
深夜的实验室里,程远对着激光光谱仪分析罗盘的磁石成分。在氧化铁的峰值旁,突然出现个异常波峰,与阿拉伯航海仪器“卡玛尔”的磁石成分完全相同——含有0.3%的钴元素。“是中西合璧的技术!”他翻出林珊找到的《舟师手记》,其中“番人测星用木片,宋人用竹尺,今合二为一”的记载正与波峰数据对应。他忽然注意到罗盘底座的刻痕深度与量天尺的“寸”完全匹配,显然是用同一种工具制作的,“他们把阿拉伯的测天术与中国的罗盘结合,创造出更精确的定量方法——你看这刻度,既有中国的‘寸’,又有阿拉伯的‘指’,1指合1.5寸,完美兼容两种体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