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程远把这一发现告诉朱明远时,这位老收藏家突然从保险柜里取出一幅泛黄的《海疆农事图》。图中描绘着泉州农民在滩涂种稻的场景,远处的港口停靠着一艘四桅船,船帆上画着威尼斯狮徽。“这是朱家祖传的画,”朱明远指着图中正在分发稻种的洋人,“祖父说这是‘番客稻’的由来,原来就是波罗稻。”画中稻穗的形态,与程远团队培育的“波罗稻”杂交种完全相同,连穗粒数都分毫不差。
深秋的泉州港,程远和张瑜站在新建的“种子博物馆”前,看着来自威尼斯的“波罗稻”与泉州本地稻种在试验田里完成了首次杂交授粉。蜜蜂在稻花间穿梭,翅膀的振动频率恰好能同时传播两种稻花的花粉——像在为七百年前的相遇奏响新的乐章。郑海峰的无人机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照片里,两株不同国籍的稻穗在风中相互致意,穗尖的角度形成一个完美的60度夹角,正是泉州港到威尼斯的经度差。
程远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下:“航海不是为了抵达,而是为了让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扎根。”他放下笔时,阳光穿过玻璃穹顶,在地面上投射出巨大的稻穗影子,影子的末端正好指向《马可·波罗游记》的展柜——仿佛那粒跨越欧亚的种子,终于在时光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轮。
夜色中的泉州湾,试验田的物联网传感器闪烁着微光,实时监测着“波罗稻”的生长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卫星传向威尼斯的实验室,与当地的“泉州稻”生长曲线形成完美的共振。海底深处,那艘元代沉船的残骸上,海草缠绕的船板正在缓慢降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质滋养着新的海洋生命——就像马可·波罗留下的种子,早已化作文明对话的养分,在时光的洋流里,永远生长。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