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联合发布的《诸蕃水道稻种白皮书》里,公布了项惊人数据:从朱纺时代至今,“诸蕃稻种”已在全球一百三十七个国家扎根,改良品种超过两百个,养活了超过十亿人。白皮书的封面用宋代瓷土、阿拉伯金粉、非洲乌木混合制成,象征着三大洲文明的融合,而扉页上的稻穗图案,正是用各地稻种的基因序列绘制而成。
在泉州举办的“诸蕃水道国际论坛”上,程远展示了组对比照片:左边是朱纺沉船出土的稻种,右边是现代太空育种的“新通远稻”,两者的谷粒形状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后者的颖壳上多了层抗辐射的薄膜。“就像航船从木帆变成钢铁,稻种也在跟着时代进化,但内核里的‘共享’基因从未改变。”他的话音刚落,会场的大屏幕突然亮起——全球一百三十七个国家的农民同时举起当地种植的“诸蕃稻”,镜头切换间,不同品种的稻穗在阳光下连成片金色的海洋,与《诸蕃志》记载的“稻浪接天”场景完美重叠。
论坛闭幕后,程远团队将历代稻种样本存入“海上文明基因库”。基因库的造型仿照宋代“通远号”商船,舱室按航线顺序排列:泉州舱放着朱纺的稻种,三佛齐舱放着金花茶家族培育的变种,麻离拔舱放着阿拉伯商人改良的品种……最深处的“未来舱”里,放着“新通远稻”的太空育种样本,旁边的屏幕实时显示着全球试验田的生长数据。
张瑜在整理基因库档案时,发现了本19世纪的航海日记,作者是位英国传教士,在日记里写道:“泉州港的农民告诉我,他们的稻种来自七百年前的中国船,后来又传到非洲、阿拉伯……现在,我要把它带到美洲去。”日记的最后夹着粒稻种,基因检测显示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水稻品种同源——原来“诸蕃水道”早已跨过大西洋,延伸到了新大陆。
程远站在基因库的穹顶下,望着玻璃柜里层层叠叠的稻种样本,突然想起那枚银戒指。他从口袋里掏出复制品,阳光透过戒面的缠枝纹,在地面投射出的光斑正好罩住所有样本。“朱纺和金花茶的约定,”他轻声说,“其实是所有航海者的约定——让每粒种子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地。”
郑海峰的卫星电话里传来好消息:在南极科考站,科学家用“新通远稻”的耐寒基因培育出了能在冰原边缘生长的水稻。“你看,”他举着电话走向窗边,泉州港的夕阳正把海面染成金红色,“诸蕃水道的终点,其实是新的起点。”
程远翻开新的航海日志,在扉页写下:“所谓诸蕃,从来不是地理的分界,而是人心的疆界。当稻种能在南极发芽,当航线能绕地球一周,我们终于读懂了七百年前的那句话——舟行万里,终归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安稳地坐下,共吃一碗饭。”
日志的空白页上,他画了粒正在发芽的稻种,嫩芽的形状像艘扬起风帆的船,船帆上写着两个字:“继续”。窗外的胡椒树藤蔓已经爬满了整面墙,叶片在晚风中沙沙作响,像在重复着那句跨越时空的承诺——关于水道,关于传承,关于所有文明终将相遇的未来。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