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站在展厅的落地窗前,望着纽约港的集装箱轮。其中艘来自泉州的货轮上,印着“新诸蕃水道”的标志,图案正是那株“新通远稻”的稻穗。张瑜递来杯用“新通远稻”煮的粥,里面加了东非的胡椒和阿拉伯的蔷薇露,味道竟与《岛夷志略》记载的“诸蕃粥”完全吻合。“你看,”她指着粥碗里的倒影,“稻穗的影子在晃动,像极了航船在波浪里的模样。”
返航的飞机上,程远在笔记本上画下条新的航线:从泉州出发,经三佛齐、麻离拔、层檀国,最终回到泉州,形成个完美的圆环。航线的每个拐点都标着日期:熙宁三年(朱纺启航)、至正九年(汪大渊启航)、2025年(新通远稻推广)。他在圆环中心写下:“水道会循环,文明会传承,就像稻种落地,总会发芽。”
飞机穿越印度洋时,程远透过舷窗往下看。蔚蓝的海面上,现代货轮的航迹与古代航线重叠,像条银色的项链,串起沿途的港口城市。他突然想起层檀国博物馆里的那句话:“粒稻种的旅行,就是诸蕃水道的全部秘密。”而现在,这粒稻种正乘着飞机、轮船、甚至互联网,去往更遥远的地方。
实验室的灯光再次亮起时,程远团队开始破解“新通源稻”的基因密码。在染色体的某个片段上,他们发现了组奇特的碱基序列,排列方式与《诸蕃水道图》的航线完全一致。“是历史的密码!”张瑜的声音带着激动,“朱纺、汪大渊,还有无数不知名的航海者,他们的故事都藏在这稻种里了。”
程远拿起那粒从元代沉船里取出的稻种,放在培养皿的新稻种旁。新旧稻种的根须在营养液里慢慢靠近,最终缠绕在一起。他知道,这就是诸蕃水道的终极意义——不是冰冷的航线,不是沉默的文物,而是活着的传承,是让不同文明像稻种一样,在共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结果的力量。
航海日志的最后一页,程远没有写字,只是贴着片“新通远稻”的稻叶。叶脉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像极了张微型的世界地图,而叶柄处的细小绒毛,正随着气流轻轻晃动,仿佛在指引着新的航向——那条永远在延续的,属于全人类的“诸蕃水道”。
“新通远稻”的稻叶在培养皿里舒展的第三十七天,程远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更惊人的细节:叶脉的分叉处,天然形成了三个微小的孔洞,孔径分别对应着宋代海船的舵杆直径、元代罗盘的磁针长度、现代集装箱轮的锚链粗细。“是时间在稻种里刻下的航标。”他放大图像,孔洞内壁的硅晶体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与檀香木上的蛀孔结构如出一辙。
张瑜抱着刚破译的元代商船日志走进来,纸页间夹着片风干的稻穗,穗轴上的刻痕记录着每日的航速:“辰时,见天枢星偏西,船行十五里;未时,遇蕃商船,交换稻种三升,续行……”日志的最后几页被海水泡得发涨,却依然能辨认出“至正十年,归泉州,稻种已传至二十三国”的字样。她将航速数据输入电脑,生成的曲线与“新通远稻”的生长曲线完全重合,“就像稻种在模仿航船的节奏生长,把七百年的航程长成了生命周期。”
郑海峰的深海探测器在阿拉伯海沟发现了艘明代沉船,货舱里的青花瓷枕上,用钴料画着完整的《诸蕃水道图》。最令人震惊的是,瓷枕的中空部分藏着卷棉纸,上面用毛笔写着“朱纺稻种传至吾辈,已改良七次,今赴层檀国,续传其法”,落款是“郑和船队副使王景弘”。棉纸包裹的稻种经检测,与东非出土的明代稻种基因序列一致,只是多了组适应赤道气候的变异基因——显然是郑和团队在远航中培育的新品种。
“《瀛涯胜览》里果然没说谎!”林珊翻出明代马欢的着作,其中“古里国”条记载:“王遣头目以郑和所赠稻种试种,岁收倍增,遂刻石记之。”她刚从印度古里国遗址带回那块石碑的拓片,上面的梵文翻译成中文正是“宋稻续传,明使再至,泽被吾土”,碑文中“宋稻”的字形,与朱纺账簿里的“稻”字完全相同,捺笔末端都带着个极小的弯钩。
盗墓团伙的终极目标终于浮出水面:他们在黑市上高价收购历代航海日志,试图从中找到“诸蕃水道”沿线埋藏的稻种仓库,进而申请基因专利。从他们的加密硬盘里,程远团队恢复出份《基因垄断计划》,其中赫然写着“夺取朱纺、郑和稻种的知识产权,控制全球耐盐碱稻市场”。硬盘的隐藏分区里,还存着张伪造的《宋廷密令》,声称“朱纺所带稻种仅限宋地种植”,但纸张的纤维成分显示是现代仿制品,墨迹里的荧光剂与市场上的签字笔完全一致。
“他们不懂,”程远指着屏幕上的基因图谱,“稻种的基因里藏着‘共享’的密码。”他放大“新通远稻”的某个基因片段,其中段碱基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后,竟是“四海同耕”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这是历代航海者用实践写进基因的约定,不是伪造文件能改变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