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在清点出水文物时,指尖被枚银戒指划破。血珠滴在戒面的缠枝纹上,显露出底层的梵文“吉祥”,与三佛齐出土的佛教造像铭文相同,都是笈多王朝时期的婆罗米字体。她突然想起泉州博物馆里那枚“三佛齐舶主金花茶”的献贡品,戒面纹样完全相同,只是将梵文换成了中文“福”,字体是典型的柳体,撇画末端的“鹤嘴”特征极为明显。
“是通婚信物?”她用显微镜观察戒托内侧,发现“朱”“金”两个姓氏被錾刻在一起,边缘的磨损程度显示佩戴了至少二十年,戒托的厚度比新做时减少了0.3毫米。“《宋史·三佛齐传》说淳化年间有蕃商之女嫁泉州纲首,难道就是朱纺和金花茶?”戒指内壁的氧化层里,检测出微量的蔷薇水成分,与林珊发现的樟木匣残留物同源,都含有苯乙醇与香叶醇的独特配比。
深夜的实验室里,程远对着质谱仪分析沉船出土的蔷薇水。在苯乙醇的峰值旁,突然出现个异常波峰,与辽代庆州白塔壁画上的“蔷薇露妆”成分完全一致——含有0.01%的突厥蔷薇精油,这是麻离拔独有的品种。“是孙忠带回来的!”他翻出林珊找到的档案残卷,契丹文记载的“辽蜡换蔷薇水”正与波峰数据对应,“《诸蕃志》说麻离拔蔷薇水‘价值连城,以琉璃瓶贮之’,原来辽人用它来做化妆品——这贸易链竟横跨三大洲。”
他突然想起那枚银戒指,将蔷薇水滴在戒面,梵文“吉祥”竟在液体中渐渐显影,与中文“福”字形成奇妙的重叠。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戒面的纹路里藏着细小的蜂窝结构,正是用来储存蔷薇水的,这与《武备志》记载的“蕃商秘器,以香养戒”完全吻合。
林新宇在清理船医舱时,发现个铜制药罐,器形是典型的阿拉伯“丹纳”样式,罐口有个精巧的过滤嘴。残留物检测显示含有青蒿素,浓度为0.3%,正好是治疗疟疾的有效剂量。罐底的“胡商阿老丁”字样在紫外线下发光,笔迹与广州光塔寺出土的阿拉伯文碑刻一致,都是12世纪库法体的变体。
他突然想起《岛夷志略》里“大食医人善治瘴气”的记载,翻出元代《回回药方》复刻本,其中“青蒿饮”的配方与药罐残留物完全吻合:“青蒿三钱,薄荷一钱,以椰浆煎服,可解瘴毒。”他指着罐沿的刻度,“剂量正好是船上五十人的用量——朱纺的船能平安往返,靠的不只是运气,还有这种跨文明的医药智慧。”药罐内侧的铜绿里,还残留着椰浆的脂肪酸,与三佛齐出土的椰壳容器成分相同,都含有特有的“月桂酸”。
当中日韩三国学者在联合实验室拼合《大宋牒状》与朱纺商船的文物时,程远突然注意到檀香木的蛀孔排列很奇怪。用激光扫描后,三维图像显示这些孔洞组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与《岛夷志略》记载的“夜观北斗定航向”完全一致——“天枢”至“摇光”的距离比例,与实际星图的角距误差不超过1度。
“是导航记录!”他调出七洲洋的卫星地图,七星的位置竟与七座岛屿精确对应,“朱纺在木头上标记了航线修正点——难怪他能‘舟行迅速,无有艰阻’。”最北侧的“天枢”孔里,藏着片极小的磁石,经检测是天然磁石,磁偏角为3度,与宋代罗盘的磁针成分相同,这解释了“针差三度”的记载。
盗墓团伙的新供词揭开了更大的秘密。他们不仅在寻找孙忠的稻种,还在打捞朱纺沉船的瓷器,因为“碗底的钴料来自麻离拔,比黄金还贵”。郑海峰展示着截获的文物照片,其中一只青白瓷碗的钴料层里,显微镜下能看到细小的金颗粒——直径约0.01毫米,与《诸蕃志》“麻离拔产真金,杂以钴砂为瓷料”的记载完全吻合,金颗粒的纯度高达99.9%,是阿拉伯半岛特有的砂金。
“这才是他们要的‘宝藏’。”程远突然明白,“宋代瓷器的‘金彩’,原料竟来自阿拉伯。”他想起沉船上那批波斯釉陶,器身的鎏金层经检测确实含有阿拉伯半岛特有的“砂金”成分,与泉州湾出土的宋代金币同源,都含有微量的银和铜,比例为9:1。
次年春分,泉州港举行了“重走朱纺航线”的启航仪式。仿古船“通远号”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复原,长三十六丈,宽九丈,设有十二舱,桅杆上挂着“市舶司”的旗号,用的是泉州特产的“乌樟”木制成,与朱纺沉船的木料成分完全一致。当程远和朱纺的第三十二代后裔朱明远共同按下启航按钮时,张瑜突然指着船帆上的罗盘图案——与七百年前檀香木上的北斗标记在阳光下重叠,指针都精准指向正南,误差不超过0.5度。
林珊带来的辽代蜜蜡与麻离拔乳香在青铜香炉里共燃,香气与沉船出土的蔷薇水混在一起,在海风中酿成奇异的芬芳,与《岭外代答》描述的“诸香合一,可致远”完全相符。香料燃烧的烟雾在阳光下形成的轨迹,竟与海图上的航线重合,引得围观的渔民啧啧称奇——他们说这是“海神引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