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的晨雾像被揉皱的棉絮,裹着黄海特有的咸腥气漫进帐篷。程远对着海图上的航线标记呵出白气,水汽在“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三个水域名称上凝成水珠,顺着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的航线蜿蜒流淌。林珊从保温桶里舀出姜汤,陶碗边缘的热气与帐篷外的冷雾相撞,在地图上洇出片水渍,恰好覆盖了文献里“舟行甚缓”的航段。
“探测到的沉船位置,正在这三块水域的交界处。”她用铅笔在坐标上画了个圈,笔尖戳到“宣和五年”的标注时顿了顿,“就是徐兢使团从高丽返航的年份。”帐篷角落的标本架上,昨晚新收的贝壳还在滴水,其中枚虎斑贝的壳纹,竟与海图上的航线有着惊人的相似弧度。
张瑜抱着地质雷达的打印图进来时,鞋上还沾着沙滩的湿泥。“沙丘下的异常体很明显,”她指着图中高亮的曲线,“龙骨长度约三十米,符合徐兢记载的‘客舟长十丈’。更奇的是这个——”她用红笔圈出个不规则图形,“像是被刻意掩埋的舱室,密度比周围高很多。”
帐篷外突然传来郑海峰变调的呼喊。程远抓起潜水服冲出去,只见沙滩上的金属探测器正发出急促的蜂鸣,沙层里露出半截带花纹的青铜镜。镜面虽已锈蚀,但边缘的缠枝莲纹间,竟嵌着细小的银丝——这是典型的北宋“螺钿镜”工艺。
“更惊人的在背面。”郑海峰蹲下身,用竹刀小心剔去镜背的沙土。镜钮周围的铭文突然显露,除了常见的“长命富贵”,还夹杂着几个扭曲的符号。张瑜掏出随身携带的《契丹小字字典》对照,指尖突然顿住:“是辽兴宗时期的契丹小字‘受命于天’!”
林新宇突然指着镜面反射在沙丘上的光斑:“你们看那些阴影!”众人顺着他的指向望去,百米外的沙脊线在晨雾中起伏,恰好勾勒出沉船的轮廓,龙骨的走向与徐兢描述的“阔三丈五尺”尺度惊人吻合。镜中反射的光斑随着太阳升高缓缓移动,竟在沙地上投射出完整的船帆影子。
“这镜子是故意埋在这里的。”程远用手丈量镜背的弧度,“曲率刚好能将阳光反射成航标。徐兢说‘过沈家门,以梅岭为望’,说不定这就是当年的导航装置。”他突然注意到镜缘的凹槽里卡着半片丝绸,纤维经检测是高丽特产的“高丽锦”,纬线里还织着细小的铜丝。
早餐时,当地渔民老王端来刚出锅的鱼丸。“你们说的沉船位置,”他指着远处的灯塔,“老一辈叫‘三国礁’,说底下沉着艘装着三国宝贝的船。”他比划着船的模样,“有次拖网挂上来块木板,上面刻着像蚯蚓的字——现在想来,就是你们说的契丹文吧?”
程远突然盯着老王腰间的烟荷包。那是块褪色的蓝布,上面的印花图案竟是简化的“市舶司验”印记。“这布是祖传的,”老王摸着荷包笑,“说是从爷爷的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原是块船上的幡子。”林珊用光谱仪检测后,脸色突然变了:“染料里有高丽的紫草、辽国的茜草和大宋的苏木——三种染料混纺的!”
潜水队准备下水时,黄海的浪正顺着潮流涌动。程远检查潜水设备时,发现压力表的读数异常:“水流速度1.2节,正好符合徐兢说的‘乘东南风,张篷鸣舻,水势湍急’。”他望着远处的海驴礁,“今天的航线,就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的‘过海驴礁,蓬莱山,至半洋礁’走。”
郑海峰突然从工具箱里翻出样东西——是昨晚清理铜镜时发现的微型象牙罗盘,盘面刻着“甲乙丙丁”等天干,边缘却用契丹文标着方位。“北宋的罗盘,辽人的刻度。”他将罗盘平放在甲板上,指针竟同时指向沉船和岸上的古墓方向,“这是双指北针!”
当潜水钟沉入海中时,程远突然想起徐兢的描述:“舟行鲸波之中,初入深井,渐似蓝天。”阳光透过海水在潜水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那面青铜镜反射的光斑。他不知道,这次下潜将揭开段横跨三国的海上秘史,而那面铜镜,只是这场历史大戏的第一幕道具。
程远的潜水灯穿透十米浑浊的海水,照在沉船的残骸上。船身的水密隔舱还保持着惊人的完整,其中三个舱室堆满了带“官”字款的瓷器,碗底的“明州窑”印记被牡蛎壳半掩着,釉色里的冰裂纹路与宁波博物馆藏的宣和年间瓷器如出一辙。
“是徐兢记载的‘神舟随船官用瓷’!”他用探杆拨开舱底的淤泥,块方形木牌突然从朽烂的绳索中浮起。木牌上“宣和五年”四个朱砂字被海水泡得发胀,边缘还粘着半片桑皮纸,上面的墨迹虽已模糊,但“第八舟”的字样仍能辨认——正是徐兢使团八艘船中的一艘。
郑海峰在船首发现了独特的结构。船锚的链环上,竟套着三个不同样式的锚爪:宋式的四爪锚、辽式的三爪锚和高丽式的两爪锚。“这艘船在三国海域都停靠过,”他用潜水刀刮下锚链上的附着物,“锈层里有明州的牡蛎、辽东的贻贝和高丽的扇贝——三种贝类的生长痕迹说明它至少在三个海域各停留过半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