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航时,程远在甲板上拼合龟甲碎片。当“永元九年”的年号完整浮现,他突然想起林珊邮件里的话:“甘英到波斯湾时,会不会也看过同样的星图?”海风掀起他的笔记本,夹在里面的船票飘落在地,罗马到广州的航班信息被浪花打湿,晕开的墨迹像片模糊的星云,恰好遮住了登机口的数字。郑海峰递来杯热可可,说刚收到气象预警,明天有台风经过七星礁。程远望着远处翻滚的乌云,突然觉得那片云的形状,像极了林珊发给他的罗马地图上,标注的“厄利托利亚海”轮廓。
深夜的实验室里,程远用X光扫描那匹丝绸。在穿透成像图上,金线的走向组成了完整的航线图,从日南到黄支国的每个停靠点,都用星号标记。他放大其中一个星号,发现是用极细的丝线绣的小锚,锚链的节数正好是二十八,对应着二十八星宿。这时手机突然亮起,是林珊的短信:“找到《魏略》记载的‘大秦水道’了,附图。”点开图片的瞬间,程远愣住了——图上的航线与丝绸上的金线轨迹,重合度超过90%。
合浦望牛岭1号墓的穹顶被打开时,程远闻到股混合着朱砂和海水的气息。墓砖上的彩绘突然在手电光下流转——鲛人捧着的珍珠里,竟嵌着幅微型星图,北斗的位置与七星礁沉船的铜斗完全一致,只是斗柄指向了墓门的方向。考古队的老张说这是“引魂星图”,汉代合浦的航海世家都这样,希望死者能循着星路回到故乡。
“看这里。”老张用毛刷扫过耳室的漆器,“‘徐闻令印’的封泥还带着潮味呢。”程远戴着手套捏起块残片,封泥里混着的海盐突然簌簌落下,在白纸上积成小小的沙丘。这让他想起林珊临走前的玩笑:“等我们找到汉代海员的航海日志,说不定能看见你的名字。”当时她正用铅笔在他的笔记本上画星图,笔尖戳破了纸页,留下个小小的孔洞,像颗被省略的星。现在想来,那个位置正好是北斗第七星“摇光”。
主棺旁的青铜博山炉里,藏着更惊人的发现。当程远用探针拨开灰烬,半卷竹简突然露了出来,上面的隶书还沾着乳香的余烬:“元封元年,乘大舶,携占验十二卷,自日南出,见荧惑守心,知三月风至。”竹简末端的丝绳打着特殊的双套结,与七星礁沉船里捆绑丝绸的结法如出一辙。最让他心头一震的是,绳结里缠着根褪色的红绸,经纬密度与他送给林珊的那条围巾完全相同——那是他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买的复刻汉代茱萸纹锦,当时她说要戴着去亚历山大港。
墓室西侧的殉葬坑里,发现了具年轻女性的骸骨。颈间的银链上挂着块水晶,里面封存着片羽毛,经DNA鉴定是孔雀羽,与《汉书》记载的“献孔雀二双”吻合。水晶背面的刻痕组成船锚形状,锚爪的数量正好是五,对应着汉使航程的五个阶段。程远突然想起林珊发给他的照片,她站在罗马万神殿前,脖子上戴着条相似的银链,是她在跳蚤市场淘到的古董,摊主说可能是唐代遣唐使带来的。
深夜整理出土物时,程远在电脑上比对星图。墓顶彩绘的北斗第七星“摇光”旁,有个极小的圆点,而七星礁铜斗的对应位置,正好有处磨损。他放大图片,发现圆点其实是用朱砂点的小孔,透过小孔看出去,正好能望见墓外的北极星。这时郑海峰端来碗海鲜粥,说刚从当地渔民那得知,望牛岭以前叫“观星岭”,老辈人说夜里能看见海上的船灯与星星连成线。
程远突然想起林珊邮件里的附件,是张16世纪的葡萄牙航海图,图上标注的“丝国港口”位置,与合浦汉墓的经纬度只差0.3度。他把两张图重叠,发现葡萄牙人画的航线,竟然与墓顶星图的连线完全重合。窗外的月光突然变亮,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在竹简上,“荧惑守心”四个字被照亮,像句跨越时空的预言。
收到林珊回国的消息时,程远正在修复那卷汉简。实验室的恒温箱里,蚕丝纤维在保湿雾中慢慢舒展,显露出“黄支国献生犀牛”的字句。快递箱里除了本《魏略·西戎传》的复印件,还有枚刻着“安敦”字样的罗马银币。币缘的磨损痕迹显示它曾被长期攥在手里,边缘的齿纹里卡着的细沙,经X射线衍射分析,与徐闻古港的沉积物成分一致,甚至能辨认出其中混着的红树林花粉。
“延熹九年的大秦使者,可能就带着这样的银币。”林珊的声音在视频里有些沙哑,身后的行李箱还没打开,拉杆上挂着的海关标签还很新鲜,上面的“ROME”字样被贴了又撕,留下淡淡的印痕,“但我在梵蒂冈看到的记载说,他们的船到日南时,北斗星正指向船尾,船员们都吓坏了,以为是海神发怒。其实那是因为进入了赤道无风带,船随洋流转向了。”
程远把银币放在汉简旁拍照,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在桌面上投下道光斑。当他调整角度,光斑正好落在“黄支国献生犀牛”的字句上,与银币上的犀牛图案重叠。这一刻,七星礁沉船的铜斗、合浦汉墓的星图、徐闻瓦当的刻痕突然在脑海里连成线,像两千年前那条跨越印度洋的航线,被北斗星的光芒照亮。他仿佛看见汉代的海员们站在甲板上,握着青铜斗辨认方向,丝绸在风中展开,金线绣的星图与夜空重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