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潮水漫过徐闻县二桥村的海滩时,程远正跪在沙层里清理一块汉代绳纹瓦。瓦当边缘的“合浦郡”三个字刚露出棱角,手机突然在裤袋里震动——是林珊的越洋电话,背景音里混着罗马斗兽场的喧嚣,还有风穿过柱廊的呼啸,隐约能听见远处小贩叫卖冰淇淋的吆喝声。
“我在整理梵蒂冈档案馆的《厄利脱利亚海周航记》,”林珊的声音隔着电波发颤,呼吸带着急促的节奏,像是刚跑完一段路,“公元1世纪的手稿里提到‘丝国的船,用北斗星导航’,羊皮纸边缘还画着歪歪扭扭的勺形,和我们在孟加拉湾沉船里发现的铜占盘完全对得上。你记得吗?那个占盘的斗柄总是指向东北方,当时我们还以为是铸造误差。”
程远没接话,指尖抚过瓦当内侧的刻痕。那些歪歪扭扭的点线在阳光下连成勺形,斗柄末端的缺口正好对着涨潮的方向。三年前在北纬10°的海域,他戴着潜水镜看着机械臂捞出那只青铜占盘时,盘底的镂空星孔也是这样指向东北方。当时海底暗流涌动,占盘在水中打着旋,他追了整整二十米才用机械爪稳稳抓住。此刻掌心的瓦当突然发烫,像是有团火从两千年前烧过来,烫得他指尖发麻。
机械臂从防潮堤下提起一块残破的船板时,碳十四检测报告跳了出来:距今2120年,汉武帝元鼎六年。程远盯着板缝里嵌着的绛色丝线——在便携式显微镜下,纤维呈现出特殊的Z捻结构,每厘米有120个捻回,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织锦同属一种桑蚕丝。更惊人的是,纤维裹着的细沙里,竟藏着一粒锆石,经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与斯里兰卡亚当峰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连其中含有的微量钍元素都分毫不差。
“《汉书·地理志》说的‘赍黄金杂缯而往’,原来真的到了已程不国。”他对着电话轻声说,突然听见林珊那边传来玻璃破碎的声响,紧接着是急促的法语争吵,隐约能辨出“文物”“归还”等字眼,然后线路就断了。潮水里的瓦当突然变得冰凉,像她临走前留在他书桌上的那枚罗马银币。当时她笑着说:“这是公元166年安敦遣使时带来的,说不定和我们要找的沉船有关。”现在银币的齿纹硌得掌心生疼,边缘还留着她指尖的温度。
考古队的帐篷里,程远把瓦当放进恒温箱时,郑海峰举着块陶片闯进来:“看这个!二桥村遗址新发现的,上面有‘徐闻’两个字!”陶片的断口还很新鲜,内侧的布纹印痕显示它曾被用来包裹丝绸。程远突然注意到陶片边缘的水渍,在灯下泛着虹彩——是海水蒸发后留下的盐结晶,其中的溴元素含量与孟加拉湾海水一致。
深夜的海滩上,潮水退去的沙地上露出排列整齐的柱洞。程远用洛阳铲探查时,带出的泥土里混着枚铜钉,钉帽的缠枝纹与七星礁沉船的船板固定钉如出一辙。他突然想起林珊出发前画的航线图,从徐闻到黄支国的虚线,正好与今夜的北斗轨迹重叠。远处的灯塔突然闪烁,光束掠过海面,在他脚边投下片晃动的光斑,像极了她在机场挥手时,袖口反射的阳光。
潜入七星礁海域的第七天,程远的潜水服已沾满绿藻。汉代沉船的货舱在探照灯下泛着幽光,舱壁的彩绘还能辨认出鲛人献珠的图案,只是珍珠的位置被凿空,留下个圆形的凹痕。他伸手扶住倾斜的舱壁,指尖触到一处凸起——是只嵌在木缝里的青铜斗。斗柄的刻度对准北斗第四星“天权”时,舱底的积水突然泛起涟漪,露出块嵌在淤泥里的龟甲。甲片上的灼痕组成奇怪的图案,经水下红外扫描仪处理后,竟与国家图书馆藏的《海中星占验》残卷记载吻合:“荧惑犯北斗,舟必覆”。
郑海峰递来的潜水灯晃了晃,光束扫过主桅残桩上的刻字:“黄门译长”。这四个字让程远想起《汉书》里的记载——那些由太监带领的船队,带着丝绸和黄金,从日南障塞出发,在海上漂了整整五年。他伸手去摸刻字边缘的牡蛎壳,突然摸到块光滑的凸起,是枚嵌在木头里的象牙算筹,上面用朱砂写着“八”,墨迹在海水中晕成淡淡的红雾,像极了林珊喜欢的那款梅子色口红。
“第八艘船。”程远比了个手势,示意机械臂清理周围的淤沙。当一堆叠压的漆器露出轮廓时,他的呼吸突然停滞——最上面的漆盘底部,用针刻着半幅星宿图,斗魁的位置缺了一角,而三年前林珊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发现的铜鉴,背面恰好有互补的图案。当时她在视频里兴奋地转动铜鉴,光斑在墙上组成完整的北斗,说这是“汉代海员的密码”。两只潜水表的指针同时指向下午三点,阳光透过二十米海水,在舱底投下七道光斑,正好落在星图的七个星位上,与《淮南子》里“见斗极则寤”的记载奇迹般呼应。
货舱深处的木箱里,整齐码着叠丝绸。程远小心翼翼地抽出最上面的一匹,绛色的绫罗在水中展开,上面用金线绣着日月星辰,北斗的位置用的是捻金线,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丝绸边缘的墨书“广汉郡造”还很清晰,与他在成都汉墓见过的织锦标签完全相同。更惊人的是,包裹丝绸的油纸里,藏着半片竹简,上面写着“元鼎六年秋,乘季风,携杂缯五百匹”,笔锋与合浦汉墓出土的官方文书如出一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