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的红绳在海风中轻轻飘扬,绳结的编织方式竟与星盘边缘的云雷纹完全契合,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远处的海平面上,台风过境后的云层诡异地聚集成玄鸟的形状,更令人震惊的是,云层中逐渐浮现出古代船队扬帆远航的虚影。
画面中,船员们身着断发纹身,脸上洋溢着坚毅和勇敢的神情,船头的玄鸟图腾迎风招展,与他们眼前的古船如出一辙。这跨越千年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越人当年的辉煌与荣耀。
小艇在返程的途中,程远突然停下了手中的船桨。
月光下,林珊手腕上的红绳与司南勺的指向形成了一个精确的黄金分割角。程远掏出周髀算尺进行测量,数值分毫不差。
这个惊人的发现,让他更加坚信,越人在星辰、潮汐、季风中藏下了无数的密码,而他们,就是解开这些密码的关键。
程远握住林珊的手,感受到她手心的温度和微微的颤抖。他看着她的眼睛,坚定地说道:“他们在这片海洋中留下了太多的秘密,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揭开冰山一角。
那些神秘的坐标,古老的星图,都是越人留给我们的挑战和邀请。下一次,我们一定要前往那个坐标,找到真正的归墟,揭开所有的谜团。”
海浪轻拍着船舷,将两人的影子与千年前的航海者重叠在一起。
此刻,历史不再是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而是在南海的波涛中,以最震撼、最神秘的方式苏醒。程远和林珊知道,他们的考古之旅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多的未知和惊喜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
司南指引的方位笼罩在终年不散的氤氲海雾中,当“探海号”驶入这片海域时,声呐屏幕突然泛起诡异的波纹。
程远盯着扭曲的图像,发现海底地形呈现出规整的同心圆结构,宛如被巨人用圆规绘制的神秘符号。
林珊的银海星项链毫无征兆地悬浮而起,与青铜钱币同时发出蜂鸣,在舱室内形成震颤的音波。
“水温骤降15度!”郑海峰的喊声被突然加剧的电流杂音吞噬。舷窗外,漆黑的海水中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幽蓝光点,如同深海中数以万计的眼睛。
那些光点组成不断变幻的卦象图案,最后定格成《周易》中的“地水师”卦——象征着行军作战与隐秘行动。程远突然想起旗舰帛书上“戈船三百,藏于琅琊渊”的记载,后背瞬间渗出冷汗。
特制潜水舱突破温跃层时,探照灯照亮了令人窒息的景象:两排青铜立柱沿着海底峡谷延伸,每根立柱都雕刻着持戈武士与玄鸟的浮雕,表面附着的磷虾群让整个甬道闪烁着幽绿光芒。
林珊操作机械臂扫描立柱,仪器突然发出警报——这些青铜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竟比已知的越王剑高出三倍。
甬道尽头是座八角形祭坛,中央摆放着由二十八块玉板组成的星图。当程远将十二风玉牌嵌入祭坛凹槽,玉板表面浮现出血色纹路,拼凑出完整的台湾海峡地图。
更惊人的是,地图上标注着十二个红点,其中三个恰好对应他们此前发现的古港、锚阵与司南古船。
祭坛暗格里藏着用鲛绡包裹的青铜编钟,林珊轻轻触碰钟体,清冷的音色在海水中扩散,竟引发整个甬道的共鸣。
随着钟声震荡,岩壁上的磷虾群重新排列,投射出动态的海底地形图——在更深处的海沟中,隐约可见一座金字塔形建筑,顶端悬浮着发光的球体,如同深海中的太阳。
“这是声呐无法探测的区域。”程远的声音被编钟余韵震颤得发颤。他注意到编钟内壁刻着微型铭文:“以钟为引,破归墟之门。”
而当林珊哼唱泉州渔歌时,编钟竟自动奏出和音,旋律与越人祭祀祝文的节奏完全一致。
满月与新月交替的刹那,海底金字塔突然迸发出强光。程远和林珊戴着特制护目镜,目睹发光球体缓缓升起,露出其下方的青铜巨门。
门上的浮雕讲述着越人迁徙的史诗:从会稽出发的船队在妈祖(海神)指引下,穿越风暴与海怪,最终抵达夷洲。
当他们将周髀算尺、青铜钱币、星盘组合成三角矩阵,巨门表面的星象图开始流动。林珊手腕的红绳突然化作流光,精准连接矩阵的三个顶点。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巨门缓缓开启,内部涌出的金色光芒中,漂浮着无数记载着航海技术与天文知识的玉简,还有一具佩戴着贝壳冠冕的女性骸骨——她腕间缠绕的红绳,与林珊的平安结如出一辙。
青铜巨门开启的瞬间,一股裹挟着咸腥与古朴气息的暗流涌来,金色光芒中漂浮的玉简在海水中缓缓旋转,宛如被无形的丝线牵引。
程远屏住呼吸,操纵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捕获一枚玉简。玉简表面刻满了细密的鸟篆文,在特制灯光的照射下,文字边缘泛起淡淡的青芒,仿佛封存着千年的秘密。
“这些玉简的材质……”林珊凑近观察,手中的检测仪器发出轻微的蜂鸣,“不同于任何已知的古代玉石,密度极低却异常坚硬,而且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和甬道青铜立柱的成分似乎存在某种关联。”她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镜片后的眼神专注而炽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