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灰色的云层如同被揉皱的棉絮,重重压在海面上。
“探海号”在东海的怒涛中剧烈摇晃,钢铁船身与巨浪相撞,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程远死死攥着锈迹斑斑的栏杆,咸涩的雨水混着浪花劈头盖脸砸来,模糊了他的视线。
防风服下的皮肤被冰冷的海水浸透,每一次船身倾斜都让他的胃里翻江倒海。
雷达屏幕上,那个神秘的信号源正随着风浪时隐时现,如同幽灵般捉摸不定,像极了古籍中记载的“海市蜃楼船影”,充满了神秘与诡异。
林珊顶着狂风艰难地跑来,实验记录本在她怀中被雨水浸透,纸张变得皱巴巴的,边缘还在往下滴着水。
她的马尾辫早已被风吹散,发丝凌乱地贴在脸上,发梢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在昏暗的甲板灯光下闪烁。
“声呐显示,目标是双甲板结构,龙骨间距符合春秋时期‘大翼’战船的特征!”
她扯着嗓子大喊,声音几乎被呼啸的风声吞没。
程远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与林珊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期待。
他注意到林珊睫毛上凝结的水珠,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恍惚间竟比实验室的冷光灯还要明亮。
潜水舱入水的瞬间,程远仿佛坠入一片墨色绸缎,四周的海水冰冷而静谧,只有潜水舱下降时产生的气泡声打破这片死寂。
随着深度增加,温度骤降至8摄氏度,寒意透过特制的潜水服渗入骨髓。
150米深处的海水泛着诡异的青灰色,仿佛被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能见度不足五米,探照灯的光束在浑浊的海水中显得格外微弱。
当灯光终于刺破黑暗的刹那,程远的呼吸几乎停滞——一艘巨大的楼船残骸斜倚在海底断崖,宛如一位沉睡千年的巨人。
船身覆盖的藤壶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如同披上了一层古老的铠甲,密密麻麻的牡蛎壳层层堆叠,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船舷雕刻的玄鸟图腾虽已斑驳,却仍透着一股威慑力,那栩栩如生的鸟喙中衔着的青铜箭簇,与他在史料中见过的吴国兵器如出一辙,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快看船艏!”林珊的声音在通讯器里带着颤音,充满了震惊与激动。
机械臂缓缓扫开堆积的泥沙,扬起的沙尘在光束中翻滚,宛如金色的烟雾。随着泥沙散去,半截断裂的桅杆显露出来,上面缠绕的绳索早已碳化,却仍保持着复杂的系结方式。
程远突然想起《越绝书》中“吴船结绳,九道成阵”的记载,心跳陡然加快,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工匠们的智慧与技艺。
那些绳索的纹路里,或许还留存着当年水手们的汗水与呼喊。
当摄像机镜头扫过甲板时,他们看到了更惊人的景象:破碎的青铜酒器旁,散落着刻有“余皇”二字的残片——那可是吴王专属旗舰的名号!
这一发现让程远和林珊兴奋不已,他们知道,这可能是一个改写历史认知的重大发现。
林珊在另一头的惊呼透过电流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仿佛要将整个海底的寂静都打破。
在考古队员紧张而有序的发掘中,楼船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程远蹲在临时搭建的水下工作舱内,周围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味和设备运转的嗡嗡声。
舱内空间逼仄,头顶的冷光灯发出惨白的光芒,将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戴着特制的手套,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一块保存完好的船板,手中的刷子每一次拂过,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当刷子刷去表面的海锈,一排细小的榫卯结构显露出来,每个接口处都嵌着贝壳薄片,在冷光灯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宛如镶嵌着无数颗璀璨的星辰。
这些贝壳薄片切割得极为规整,边缘还雕刻着细密的水波纹,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春秋时期的防水工艺!”
他对着对讲机惊呼,声音中充满了惊喜与赞叹,“用贝壳粉混合桐油填补缝隙,比铁钉拼接更耐腐蚀!”
这种精湛的工艺让程远对古人的智慧敬佩不已,也让他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发现。
他想象着千年前的工匠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凭借着经验与智慧,创造出如此精妙的技术。
林珊正在分析从船舱提取的文物,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和检测设备,空气中弥漫着化学试剂的味道。
显微镜下,青铜器表面的锈层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每一层都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历史。
突然,她举起一枚青铜带钩,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程远,看这个!”
带钩表面的云雷纹间,刻着极小的鸟篆文,若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
经翻译器解析,竟是“夫差五年造”的字样。这一发现让林珊激动不已,她的目光扫过旁边的竹简残片,上面的朱砂字迹虽已褪色,仍能辨认出“齐师压境,舟师备战”的记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