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集市的热闹还萦绕在营盘的石板路上,盛夏的风就带着浓郁的麦香漫过了田埂。我握着 007 留下的 “科学种植手册”,蹲在麦田边,指尖轻轻拂过饱满的麦穗 —— 金黄的麦壳紧紧裹着颗粒,沉甸甸地压弯了麦秆,麦芒上还沾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风一吹,成片的麦田像金色的波浪般起伏,发出 “沙沙” 的声响,那是属于丰收的旋律。
“西西姑娘,您看这新麦,比去年长得还好!” 李大爷扛着磨得锃亮的镰刀走过来,刀把上还缠着防滑的布条。他脸上满是喜悦,随手从麦秆上摘下一穗麦子,双手揉搓几下,麦壳簌簌落下,露出洁白饱满的麦粒。“您尝尝,这麦粒比去年的更圆润,嚼着更香甜。俺估摸着,今年一亩地至少能多收两斗粮!”
我接过麦粒放进嘴里,轻轻一嚼,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带着阳光与土地的气息,比去年推广新麦种时的口感更胜一筹。这好收成不仅是新麦种的功劳,更是半年来我们对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良 —— 按照 007 手册里的 “轮作休耕” 方法,我们将二十亩麦田分成三块,一块种新麦,一块种大豆肥田,一块休耕养土;还根据铜片预警的雨水情况,提前疏通了水渠,让麦田在干旱时能借水车灌溉,多雨时能快速排水,麦子才长得如此壮实。
“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老周带着后勤队的队员来查看麦田,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 “收成预估册”,封面上写着 “梁山新麦收成记录”。他翻开册子,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说:“俺按每平方米的麦穗数量算了三遍,今年全村的新麦总产量能达到六百石,比去年多了一百石!足够弟兄和村民们吃到明年春天,还能留出一百石当种子和交换物资!”
村民们听到预估产量,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丰收后的打算。张婆婆手里挎着竹篮,笑着说:“等收了新麦,俺要多做些麦饼和麦糕,送给梁山的弟兄们尝尝鲜。还要教村里的年轻媳妇们做,让大家都尝尝这新麦的好味道!”
“俺要把多余的麦子换成布匹!” 旁边的年轻村民小王激动地说,“去年穿的还是打补丁的粗布衣服,今年有了好收成,终于能给爹娘和媳妇做新衣服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麦田里满是欢声笑语。
宋江和吴用也特意来到麦田,两人沿着田埂慢慢走,不时弯腰查看麦穗的长势。宋江看着沉甸甸的麦穗,感慨道:“去年咱们推广新麦种时,还有村民担心‘这外来的种子长不好’,如今看到这满田的麦子,大家都放心了。这丰收,是西西和弟兄们的努力,更是村民们信任的结果啊!”
吴用扇着羽扇,补充道:“这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科学种植’理念的丰收。村民们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跟着学、跟着做,再到现在主动琢磨改良方法,这份转变才是最宝贵的收获。等收完新麦,咱们要把种植经验整理成册,送给周边村镇,让更多人受益。”
收割新麦的日子定在三天后,全村上下都忙碌了起来。村民们把镰刀磨得锋利,准备好装麦子的麻袋和竹筐;梁山弟兄们也主动分担 —— 近战队负责下田收割,巡防队负责用牛车运输麦子,后勤队则在晒谷场搭建晾晒架,还提前清扫了粮仓,准备存放新麦。
收割当天,天刚蒙蒙亮,麦田里就挤满了人。李逵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上满是汗珠,他挥舞着镰刀,割麦的速度比常年种地的村民还快,麦秆在他手下 “唰唰” 倒下,整齐地堆在一旁。他嘴里还哼着自编的歌谣:“新麦熟,麦穗弯,弟兄村民笑开颜;割麦子,收粮食,梁山日子比蜜甜!”
林冲则带着近战队的队员,排成整齐的队伍,一行行地收割。他们动作麻利而有序,割过的麦田留下整齐的麦茬,像精心修剪过的绿色地毯。“大家注意安全,镰刀别握太靠下,别划伤手!” 林冲一边割麦,一边提醒身边的村民。看到年过六旬的王大爷割得慢,他还主动上前,帮王大爷割完了半亩地的麦子。
我和老周则在麦田里穿梭,检查收割的质量,时不时停下来教村民们快速脱粒的方法。“把麦穗放进石臼里,轻轻捶打几下,再用筛子筛去麦壳,这样既能保证麦粒完整,又比用手搓快三倍,还不累手。” 我一边演示,一边给村民们讲解,“大家学会了,以后收麦就能省不少力气。”
中午时分,太阳越来越烈,老周让人推着小车,送来茶水和麦饼。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分享着食物,聊着家常。张婆婆从篮子里拿出一块刚做的麦饼,递给我说:“这是用去年的新麦磨的粉做的,你尝尝。等今年的新麦收了,俺用新粉给你做带芝麻的,更好吃!”
我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里满是温暖。看着眼前忙碌而欢乐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 ——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为说服村民种新麦种发愁,如今却迎来了大丰收。这不仅是粮食的胜利,更是信任与协作的胜利,是科学与实践结合的胜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