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令牌在聚义厅的案台上熠熠生辉的第三日,梁山营盘西侧的空地上就热闹了起来。天刚蒙蒙亮,十几名弟兄和村民们就扛着木杆、抱着帆布赶来,木杆插进土里时发出 “咚咚” 的声响,帆布展开后像一片片彩色的云,很快就在空地上撑起了二十多个临时摊位。
“西西姑娘,您看这摊位布局行不行?” 老周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集市平面图,图纸边缘还沾着墨渍,他指着空地上用石灰画的标记,语气里满是期待,“俺们把村民的农产品放在东边,像张婆婆的布鞋、李大爷的蔬菜都搁这儿;弟兄们的手工制品放西边,铁匠铺的农具、防御队的连弩展示摊都在那边。中间留三尺宽的走道,再搭个戏台,让村里的戏班子表演,保证热闹!”
我接过平面图,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 —— 除了常规摊位,图纸角落还画了个小圆圈,旁边写着 “孩童游戏区”,甚至连饮水点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太好了!” 我笑着点头,“再在饮水点旁摆几张木桌,让大家能歇脚;戏台前多搭些长凳,方便老人和孩子看戏。咱们要让来赶集的人,不仅能换到东西,还能感受到梁山的温暖。”
自从梁山击退匪徒、建水车灌良田的美名传出去后,周边桃花村、李家庄的村民就常派人来,想交换新麦种和改良农具。宋江和吴用商量后决定,每月初一举办 “梁山集市”,既方便大家互通有无,也能增进邻里情谊。消息传出去的第二天,桃花村的老者就派人送来一筐新鲜桃子,说是 “提前给集市添个彩”。
集市举办的当天清晨,天还没亮透,就有村民赶着牛车、挑着担子往梁山来。桃花村的队伍最热闹,十几个人推着两辆牛车,车上装满了新摘的桃子,粉嘟嘟的果子堆得像小山,还没靠近就能闻到甜香;李家庄的村民则拉着几车笔直的木材,领头的汉子笑着说:“俺们用木材换梁山的锄头,以后种地也能省点力气!” 还有不少村民背着布包,里面装着自家织的粗布、缝的帕子,想换些梁山的新麦粉和草药。
“欢迎大家来梁山赶集!” 宋江穿着青色长袍,吴用扇着羽扇,两人站在集市入口的木牌坊下,热情地迎接每一位来客。弟兄们早已各司其职 —— 林冲带着近战队队员站在走道两侧,维持秩序;武松带着巡防队队员引导车辆,把牛车引到专门的停放区;时迁则带着侦查队队员,背着布包在集市里巡逻,布包里装着针线和伤药,方便随时帮人应急。
我和老周拿着账本,在集市中间的 “调解棚” 里坐着,准备处理交易中的小纠纷。刚坐定,就听到张婆婆的布鞋摊前传来热闹的喧哗声。走近一看,摊位前围了七八个人,张婆婆正拿着一双黑布鞋,给一位大嫂展示鞋底:“你看这鞋底,纳了三十层布,针脚每寸有八针,穿三年都不会坏!”
“张婆婆,俺想用两匹粗布换三双鞋,行不行?” 大嫂手里攥着布,眼里满是期待。张婆婆笑着点头:“咋不行!你这布织得密,俺还得谢谢你呢!” 说着就找了个布包,把三双鞋仔细包好,递到大嫂手里。
李大爷的蔬菜摊前也挤满了人。他种的青菜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露水;萝卜长得白净粗壮,放在竹筐里格外显眼。一位来自李家庄的大婶拿起一棵青菜,惊讶地说:“这菜咋长得这么好?比俺家种的嫩多了!”
“这是用梁山的新法子种的!” 李大爷爽快地说,“俺在菜地里挖了排水沟,还按西西姑娘说的,把鸡粪晒干了拌进土里当肥料。等集市结束,你要是有空,俺带你去田里看看,把法子都教给你!” 大婶听得连连点头,当即用一篮鸡蛋换了五斤青菜。
铁匠铺的农具摊前最热闹。老周带着两个铁匠,现场演示改良后的锄头 —— 木柄被磨得光滑,还特意弯了个弧度,“这样握着手不酸”;镰刀的刀刃闪着寒光,老周拿起一把,轻轻划过麦秆,麦秆瞬间断成两截。“这锄头真好使!” 一位老农试用后,兴奋地说,“俺用家里的两袋玉米,换一把锄头,中不中?”
“中!” 老周笑着接过玉米,用秤称了称,还多添了一把小镰刀,“这镰刀送你,割豆子正好用!” 老农笑得合不拢嘴,连声道谢。
巳时刚过,戏台前的长凳就坐满了人。村里的戏班子穿着彩衣,敲锣打鼓地走上台,先演了一出 “孙悟空大闹天宫”,孩子们看得眼睛都不眨,不时拍手叫好;接着又演了 “梁山好汉护村民”,当演员扮演的林冲击退 “匪徒” 时,台下的村民们纷纷鼓掌,连桃花村的老者都跟着点头称赞。
戏台旁的茶水摊前,村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俺上次来梁山,还没见着水车,这次来一看,好家伙,四架水车转得欢,田里的麦子长得比俺家的好太多!” 一位村民感慨道。旁边的人接话:“可不是嘛!梁山不仅能打匪徒,还能教俺们种地、造农具,以后俺们要常来赶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