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梁山营盘的木栅栏,铁匠铺的炉火就已燃起橘红色的火焰。我抱着 007 留下的 “笑声发声筒”,站在铁匠铺门口,看着里面火星四溅 —— 老周正戴着牛皮手套,挥着铁锤,将一块烧得通红的铜块捶打成圆形。铜块在铁锤下渐渐舒展,边缘的毛刺被敲平,像一块即将承载万千情谊的金属画布。
“西西姑娘,您要的铜坯快打好了!” 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举起刚成型的铜坯。阳光透过铁匠铺的木窗,照在铜坯上,泛着温暖的金属光泽,连锤打的纹路都显得格外柔和。“您确定要在上面刻所有人的名字?这铜坯直径有一尺,要刻近百个名字,活儿精细得很,怕是要花上十天半个月。”
“慢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刻得清楚、刻得用心。” 我点点头,目光落在铜坯上,心里早已勾勒好令牌的模样。这不是普通的令牌,是我们要打造的 “梁山友谊令牌”—— 正面刻 “梁山友谊” 四个大字,背面除了弟兄们的名字,还要刻上张婆婆、李大爷等村民代表的姓名,让这份跨越身份、历经风雨的情谊,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见证。
自上次从 007 的发声筒里听到众人的笑声后,我就萌生了做令牌的念头。那些笑声里,有李逵试射连弩时的爽朗,有孩子们编竹蜻蜓时的清脆,有村民们丰收时的喜悦,更有我们从战场厮杀到和平安耕的成长印记。一块刻满名字的令牌,就像把这些珍贵的瞬间与情谊,永远定格在了坚硬的铜块上。
没过多久,林冲、武松、李逵等人就结伴赶来。林冲手里提着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把锋利的刻刀,刀刃泛着冷光。“这是我当年在军营里用的刻刀,专门用来雕刻长枪上的花纹,刀刃锋利,刻铜坯正合适。” 他拿起一把刻刀,在铜坯上轻轻划了一下,一道清晰的痕迹立刻显现出来。
武松则扛来一块平整的青石板,石板边缘被磨得光滑,上面还铺着一层软布。“用这石板固定铜坯,雕刻时不会晃动,能刻得更准。” 他将铜坯放在软布上,轻轻按压了几下,确保铜坯稳稳固定在石板上。
李逵最是积极,撸起袖子就想抢老周的铁锤,却被老周笑着拦住:“你这力气能把铜坯捶扁,还是帮俺们烧火吧!炉火烧得旺,铜坯能保持温度,刻起来更省力。” 李逵虽有些不甘心,却还是乖乖走到火炉边,拿起风箱拉了起来,“呼哧呼哧” 的风箱声很快在铁匠铺里响起。
村民们听说要做 “友谊令牌”,也纷纷赶来帮忙。张婆婆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绣的红布套,布套上绣着水泊和麦田的图案。“等令牌做好了,用这布套装着,能保护令牌不被磨损,还好看。” 她展开布套,红色的布料配着绿色的丝线,把水泊的灵动和麦田的生机绣得栩栩如生。
李大爷则提着一篮新鲜的野山楂,放在铁匠铺的角落:“干活累了就吃颗山楂,解乏又开胃。” 村里的孩子们也围在铁匠铺外,扒着木窗往里看,看到铜坯在刻刀下渐渐有了模样,不时发出 “哇” 的惊叹声,小脸蛋上满是好奇。
雕刻正式开始后,大家分工明确。我负责用炭笔在铜坯上勾勒名字的位置,先在背面画了个圆圈,把近百个名字分成几排,确保每个名字大小均匀、排列整齐。“赵伯、小马、老陈的名字要刻在最前面,他们是为梁山牺牲的弟兄,不能忘。” 我用炭笔在最前排轻轻写下这三个名字,笔尖顿了顿,心里满是敬意。
林冲和老周负责主刻。林冲握着刻刀,手法细腻得不像个武将,他先沿着炭笔勾勒的痕迹,轻轻刻出名字的轮廓,再一点点加深刻痕。刻到 “赵伯” 的 “伯” 字时,他的手顿了顿,声音低沉地说:“当年终局之战,赵伯为了掩护村民撤退,独自断后,他的名字必须刻得最清晰。”
老周则负责刻村民的名字,他刻得格外认真,每个笔画都仔细描摹,生怕刻错一个字。“张婆婆帮俺们缝过棉衣,李大爷教过队员们种麦子,他们的名字刻在上面,才是真的‘一家人’。” 他一边刻,一边念叨着村民们的好,嘴角还带着笑容。
武松在一旁研磨墨汁,他选了上等的松烟墨,加了点水,用墨杵细细研磨,墨汁很快变得浓稠乌黑。“等雕刻完成后,把墨汁涂在刻痕里,再擦掉表面的墨,字迹就会又黑又亮,能保存几十年。” 他拿起一根细毛笔,在墨汁里蘸了蘸,准备随时给刻好的名字描墨。
雕刻的日子里,铁匠铺总是热闹又温馨。白天,大家围着铜坯忙碌,时不时聊起过往的故事 —— 林冲说起第一次和武松并肩作战的场景,武松回忆起李逵帮村民抢收麦子的趣事,老周则讲起 007 教他改良农具的细节,欢声笑语不时从铁匠铺里传出。
晚上,村民们会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有香喷喷的麦饼,有炖得软烂的野菜汤,还有炒得金黄的土豆丝。大家围坐在铁匠铺外的空地上,边吃边讨论令牌的细节,连孩子们也会凑过来,用小石子在地上画令牌的图案,模仿大人的样子 “雕刻”,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