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留下的笑声还萦绕在山寨的石板路上,初夏的烈日已把梁山的农田晒得发烫。我蹲在田埂上,指尖戳了戳干裂的土地,土块一捏就碎,底下的麦苗蔫头耷脑,叶子边缘都卷了起来。入夏后连一场透雨都没下,水泊的水位降了半尺多,靠村民们人力挑水灌溉,根本赶不上太阳蒸发的速度,再这样下去,今年的夏粮怕是要减产大半。
“西西姑娘,你快想想办法啊!” 张婆婆提着半桶水,颤巍巍地走过来,水桶的木柄磨得发亮,桶里的水晃出不少,洒在田埂上,瞬间就没了踪影。她抹了把额头的汗,皱纹里都沾着灰:“俺们这些老骨头,一天挑个十来桶就累得直不起腰,可这点水浇到地里,跟没浇一样,麦子再旱几天,就真要枯死了。”
周围的村民也围了过来,脸上满是焦虑。李大爷蹲在麦田边,伸手拨了拨发黄的麦叶,叹了口气:“往年这个时候,早就下过两三场雨了,今年咋就旱成这样?俺们春天翻地、播种,忙了大半个月,要是就这么旱死,真是白瞎了这些力气。” 旁边的年轻媳妇也红了眼:“家里的存粮只够吃到秋收,要是今年收成不好,冬天可咋过啊?”
我看着眼前一片蔫蔫的麦田,听着村民们的唉声叹气,心里也急得发慌。突然,脑海里闪过 007 留下的 “民生改善手册”—— 里面好像画过一张 “水车示意图”,还写着 “水力自动灌溉,省力又高效”。我猛地站起来,对村民们说:“你们等着,俺有办法了!” 说完,转身就往帐中跑。
翻出压在箱底的手册,我快速翻到标注 “灌溉” 的那一页。纸上画着一个巨大的木制轮子,轮缘上均匀分布着三十多个月牙形的水斗,旁边用红笔标注着原理:“水流冲击轮叶,带动轮子转动,水斗随轮子下沉时舀水,上升到顶部时倾斜,将水倒入旁边的水槽,水槽连接田埂,就能把水引到农田里。” 手册空白处,还有 007 的小字批注:“梁山水泊水流稳定,适合建造此水车,可解决干旱灌溉难题。”
“真的有办法!” 我抱着手册跑回田埂,把示意图展开铺在石头上,指着图给村民们看:“咱们造水车,靠水泊的水力自动浇水,不用再挑水,还能一次灌溉一大片农田,这样麦子就有救了!”
村民们凑过来,围着示意图七嘴八舌地讨论。虽然看不懂复杂的结构,但 “不用挑水”“灌溉快” 这几个字,让他们眼里燃起了希望。老周蹲在最前面,手指顺着轮轴的线条划过,点点头说:“这东西看着复杂,其实原理不难,就是借水流的劲儿让轮子转起来。咱们山寨有木匠、有铁匠,还有这么多壮劳力,只要按图施工,肯定能造出来!”
宋江和吴用听说要造 “能自动浇水的水车”,也特意从聚义厅赶来。吴用扇着羽扇,仔细看了示意图,又走到水泊边观察水流,回来后笑着说:“此计甚妙!既不用消耗人力,又能充分利用水泊资源,若是成功,以后梁山再遇干旱,便有了应对之策。西西,这事就交给你统筹,需要木材、铁器,或是人手,尽管跟俺们说。”
“近战队愿意出力!” 林冲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洪亮:“砍伐木材、搬运材料、搭建支架,这些力气活交给俺们队员,保证不耽误进度!” 他身后的队员们也齐声附和,眼神里满是干劲。
武松也笑着补充:“巡防队可以负责选址 —— 得找水流急、水位稳的地方,还要巡逻保护施工安全,不让无关人等靠近,避免出意外。”
有了众人的支持,造水车的计划很快落地。我们先沿着水泊边勘察,最终选了一处南岸的浅滩 —— 这里水流比其他地方急,水位常年稳定,而且离农田近,方便铺设水槽。选定位置后,老周带着后勤队的五个木匠,开始按示意图画图纸、算尺寸:水车的轮轴需要直径一尺的圆木,轮缘要拼接成直径五丈的圆形,每个水斗得用厚木板打造,还要打磨光滑防止漏水。
李逵自告奋勇要去砍圆木,他扛着心爱的板斧,带着四个力气大的队员,天不亮就进了山。傍晚回来时,他们竟扛回了三根粗壮的柏木,每根都有两丈长,表皮光滑,木质坚硬。李逵把板斧往地上一插,抹了把汗说:“俺选的都是十年以上的柏木,结实得很,这水车用个几十年都没问题!”
我则和铁匠们一起,在武器坊打造铁件。水车的轮轴需要包铁加固,防止磨损;支架的连接处也需要铁箍固定,这些都得靠铁匠们一锤一锤打出来。虽然没有现代工具,但铁匠们手艺精湛,烧红的铁块在他们手里,很快就变成了光滑的铁环、结实的铁轴,还在关键部位刻上防滑纹路。
施工时,山寨里的人几乎都动了起来。木匠们拼装轮缘时,近战队的队员们就搭着梯子,帮忙扶着沉重的木板,防止晃动;铁匠们锻造铁件时,村民们就轮流去拉风箱、递工具;就连村里的孩子们,也提着小篮子,跑来捡拾散落的木屑,给干活的大人递水、送馒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