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傍晚,水泊边的水车还在 “吱呀吱呀” 转着,把清凉的湖水引到田埂里。晚风裹着麦田的清香,钻进我的帐中,拂过桌案上摊开的防御图纸。我起身翻箱整理 007 留下的物品,指尖突然触到一个绣着青竹的锦盒 —— 那是她归乡前,双手递给我的 “回忆盒”,当时她还笑着说:“这里面装着咱们的‘梁山时光’,等你想我了,就打开看看。”
打开锦盒,里面的物件整整齐齐码着:改良连弩时画废的三张图纸,纸角都被磨得发毛;记着草药配伍的便签,上面还有 007 画的小太阳标记;甚至有去年麦收时,我们一起编的稻草人碎片,碎布上还沾着麦糠。指尖抚过这些物件,仿佛还能摸到当时的温度。
一张泛黄的纸条从图纸间滑落,轻飘飘落在掌心。上面是 007 娟秀的字迹,带着她惯有的俏皮:“西西,若你看到这张纸条,说明梁山的日子定是越来越热闹啦!我在盒底藏了个‘小惊喜’,等你需要温暖时,就掀开木板看看,保准让你笑出声。”
我心里一暖,轻轻掀开锦盒底部的薄木板 —— 里面竟藏着个巴掌大的竹制发声筒!筒身刻着细密的云纹,摸起来光滑温润,底部还有个小小的铜制旋钮。旁边放着一卷油纸,展开来,上面写着 “笑声收集法”:“将发声筒对准热闹处,顺时针转旋钮,就能录下笑声;想回味时,逆时针转,声音就会出来啦。我已录了不少山寨的笑声,若想我了,就听听这些熟悉的声音吧。”
“这丫头,总爱搞这些贴心的小发明。” 我笑着拿起发声筒,指尖轻轻逆时针转动旋钮。先是一阵清脆的孩童笑声,夹杂着 “007 姐姐,你编的竹蜻蜓飞得好高!再教我一次嘛” 的稚嫩嗓音,瞬间把我拉回去年春天。
那时练兵场旁的桃花开得正好,007 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竹篾,手把手教村里的孩子编竹蜻蜓。她耐心地帮孩子调整竹篾的角度,阳光穿过花瓣落在她脸上,笑容比春日的桃花还明媚。有个孩子的竹蜻蜓飞进了树梢,007 踮着脚够了半天,最后还是李逵路过,伸手一捞就取了下来,惹得孩子们围着他欢呼。
继续转动旋钮,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是李逵的粗嗓门:“俺说 007 姑娘,你这连弩改良得也太好用了!刚才试射,射程比原来远了足足两丈,以后打猎再也不用追着猎物跑了!” 紧接着是林冲温和的声音:“确实实用,之前演练时,队员们都说操控更顺手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场景。我们在武器坊改良连弩,试射时李逵自告奋勇当 “射手”,结果用力太猛,连弩的弓弦差点弹到他的额头。007 笑得直不起腰,给他画了个 “大花脸”,还说这是 “勇士的标记”,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李逵不仅不生气,还顶着花脸到处炫耀,成了山寨好几天的笑谈。
我捧着发声筒坐在帐中,听着里面熟悉的声音,眼眶渐渐湿润。转动到最后一段,007 的声音轻轻传来,带着几分不舍,又藏着调皮:“西西,当你听到这段时,我大概已经回到现代啦。记得要多笑哦,梁山的日子需要笑声,你也喜要。我会在另一个时空,看着咱们的山寨越来越热闹,看着你越来越厉害,永远祝福你们。”
“谁说我想你了。” 我擦了擦眼角的泪,嘴角却忍不住上扬。起身走到帐外,晚风里满是欢笑声 —— 张婆婆带着几个妇女,在水车旁的石板上洗衣,手里搓着衣服,嘴里聊着家常,笑声像银铃般清脆;不远处的练兵场,李逵正和近战队的队员们比力气,他憋红了脸把队员举起来,引得周围人拍手叫好;学校工地那边,老周蹲在地上,和孩子们一起给新栽的杨树苗浇水,孩子们围着树苗唱着 007 教的童谣,声音软软的,格外治愈。
我拿起发声筒,对准水泊边的热闹处,顺时针转动旋钮。孩童的嬉闹声、妇女的谈笑声、弟兄们的吆喝声,还有水车的 “吱呀” 声,都被细细密密地录进筒中。正录着,张婆婆抬头看到我,笑着朝我招手:“西西姑娘,快过来尝尝俺新做的麦饼!刚从灶上取下来的,还热乎着呢!”
我快步走过去,接过张婆婆递来的麦饼。金黄的麦饼上撒着芝麻,咬一口,甜丝丝的蜂蜜味在嘴里散开,和去年 007 做的 “现代改良版麦饼” 一模一样。“张婆婆,您这麦饼的味道,和 007 做的一模一样,太好吃了!”
“可不是嘛!” 张婆婆笑着擦了擦手,“去年 007 姑娘特意教俺们做的,说加了蜂蜜和芝麻更养人,孩子们都爱吃。她还说,等麦收了,用新磨的面粉做,味道更香甜。现在她虽走了,可这麦饼的味道还在,就像她没离开一样。”
正说着,武松带着巡防队巡逻路过。他穿着墨色的巡防服,腰间别着哨棒,看到我们围在一起,笑着走过来打趣:“西西,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莫不是又有什么新发明,要给咱们山寨添助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