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又指着 “学校建设开支” 那一页,眼里满是期待:“建学校买木材花了二十两银子,是用咱们多余的粮食换的;村民们听说要建学校,都主动来出工,搬木材、搭木架,没要一分钱工钱;窗户用的琉璃,是跟镇上的商铺换的,用了五十个竹筐和二十罐止血膏,划算得很。等开春学校建成,孩子们就能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读书了,到时候俺也想跟着学认字、算算术,以后管账本就不用总麻烦你了。”
说起学校,我想起昨天去工地时的场景 —— 几个村民正给教室的墙壁刷白灰,白灰是用石灰和水调的,刷在墙上亮堂堂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木炭,在地上画了一座小小的房子,房子上还画着窗户和门,他抬头看到我,笑着说 “西西姐姐,这是俺画的学校,以后俺要在这里读书,还要学你教的种植法,帮爹娘种麦子,让麦子长得比去年还多”。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 “归宿”,不只是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不只是有饭吃、有衣穿,更是能看着身边的人一点点变好,能为他们的未来出一份力,能在平淡的日子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希望。
老周走后,我继续整理账本,翻到最后一页,是 007 留下的 “梁山资源规划表”,她用红笔标注了优先级:“1. 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确保开春开学;2. 麦收前储备粮草八十石、种子五十石,应对可能的歉收;3. 改良农田灌溉系统,引用山泉水,提高粮食产量;4. 补充武器耗材,铜片、木材各备一百斤。” 每一项计划后面,都写着详细的实施步骤,甚至标注了 “找时迁确认山泉位置”“请老周联系木工” 这样的细节。我仿佛能看到她坐在案前,手里握着笔,认真思考的样子,嘴里还念叨着 “要让梁山的日子越过越好,让弟兄们和村民们都能安居乐业”。如今她虽然不在梁山,但这份规划表,就像她从未离开一样,继续参与着梁山的未来,而我,也会带着她的心意,把这些计划一一实现。
午后的阳光越发温暖,我带着账本去了梁山的商铺。商铺就设在寨门旁边,是一间简陋的木屋,里面摆着村民们需要的农具、布匹,还有交换用的粮食、草药。时迁正帮一个村民用布匹换锄头,手里拿着个小账本,皱着眉头算来算去,看到我来,立刻笑着迎上来:“西西姑娘,你来得正好!俺正愁这账本上的数字对不上呢,你帮俺看看,到底是哪里错了。”
我接过他手里的小账本,仔细核对起来。商铺的账本记录得有些潦草,时迁的字歪歪扭扭的,不过还算清晰。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他把 “换出锄头五把” 写成了 “三把”,导致收入的布匹数量和支出的农具对不上。“你呀,还是这么马虎。” 我笑着指给他看,“下次记的时候,换出去一件就画一道杠,最后数一数,就不容易错了,免得老周又要找你算账。”
时迁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耳朵都红了:“俺这脑子,记侦查路线、记山里的陷阱位置还行,记这些数字就不行了,总容易混。还是你细心,有你在,俺们都放心。”
旁边换农具的村民也笑着说:“是啊,有西西姑娘帮咱们管账,俺们换东西也放心,不怕算错了吃亏。上次俺用两匹布换了三把锄头,你还提醒俺,锄头的木柄要选结实的,真是贴心。”
我看着村民们信任的眼神,心里满是温暖。从最初跟着 007 学习 “分类记账法”,到现在能独立整理梁山的季度账本,能帮商铺核对收支,能根据数据预判需求,我在这些琐碎的日常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越来越觉得,梁山就是我的家。
傍晚时分,我带着账本去了药庐。王大叔正给最后一位受伤的弟兄换药,那是个年轻的队员,在之前的战斗中胳膊受了伤,恢复得差不多了。看到我来,王大叔笑着说:“姑娘,你来的正好,俺这药庐的账本也该整理了,你帮俺看看,哪些药材该补货了,免得用的时候没有。”
我接过药庐的账本,上面记着每一味药材的用量和剩余:“止血草还剩三斤,防风两斤,柴胡一斤,风寒药还剩十剂,止血膏还剩十五罐。” 我想起时迁之前说过,开春后山里的草药长得快,尤其是止血草和柴胡,正是采摘的好时候,便说:“明天让时迁带侦查队再进山一趟吧,多采些止血草、柴胡,再挖点黄芪,补气的,正好给受伤的弟兄们补补身子,也能多熬些药膏备用。”
王大叔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他拍了拍我的手,语气很亲切:“有你想着这些,俺就放心了。以前药庐的事都是俺一个人操心,天天怕药材不够用,耽误了弟兄们治伤。现在有你帮忙管账,提前准备,俺也能松口气了。你就像俺的闺女一样,贴心。”
“王大叔,您别这么说,这些都是俺该做的。” 我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微发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