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们赠兵器的次日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帐帘缝隙,斜斜落在案头的账本上,将泛黄的纸页染成暖金色。我坐在案前,指尖轻轻拂过老周送来的梁山季度账本,密密麻麻的墨字里,藏着战后重建的细碎日常 —— 粮草的收支、武器的损耗、药材的储备,每一笔数据都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映出众人互相信任、彼此扶持的模样。
账本第一页,是终局之战后的粮草盘点:“黑石穴之战后,粮仓余粮三百石;村民自发捐粮八十石(张婆婆捐麦种二石,李大爷捐杂粮五石);与山下商铺交换玉米五十石,合计三百三十石,可支撑至麦收。” 看到 “村民捐粮” 四个字,我的眼前瞬间浮现出战后那幅温暖的画面 —— 大雪刚停,村民们推着独轮车,冒着寒风涌向梁山粮仓,张婆婆裹着旧棉袄,把自家仅存的两石麦种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来,说 “梁山弟兄们拼了命护俺们平安,这点粮食不算啥,明年还能再种”;李大爷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帮后勤队把受潮的粮食搬到晒谷场,冻得通红的手握着木耙,一下下翻晒,忙了整整三天,连一口热饭都顾不上吃。这些鲜活的场景,让账本上冰冷的 “八十石” 变得温热,也让我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梁山早已不是我偶然落脚的 “异乡”,而是能让我安心停靠的 “归宿”。
翻到 “武器损耗” 那一页,一行小字格外醒目:“螺旋山道之战,防御队损耗连弩十架(修复八架,报废二架);近战队长枪折断三杆;巡防队哨棒损坏七根;新制连弩五架,耗费木材三十斤、铜片五斤。” 我的目光停在 “修复八架连弩” 上,脑海里立刻浮现出 007 蹲在武器坊的身影 —— 当时她手里攥着图纸,头发上沾着木屑,手把手教队员们更换连弩的木轴,手指被工具划破了,只随便用布条缠了缠,就继续低头干活,嘴里还念叨着 “多修好一架,弟兄们上阵就多一分保障”;老陈牺牲前,总带着队员们打磨损坏的长枪,枪杆上的裂痕要用竹片加固,他总说 “这些武器陪咱们打了这么多仗,修好它们,就像留住并肩作战的弟兄,不能扔”。如今老陈不在了,007 也已归乡,但他们留下的手艺和心意,正通过这些修复的连弩、长枪,继续守护着梁山的安宁。
“药材储备” 一页,记满了王大叔的心血:“终局之战后,药庐库存草药不足;时迁带侦查队进山采止血草、防风、柴胡合计二十斤;村民送来自种草药十五斤(其中张婆婆送薄荷五斤,用于熬制风寒药);王大叔熬制止血膏五十罐、风寒药三十剂,分发各战队备用。” 我想起时迁进山采药时的惊险 —— 他为了采到悬崖上的止血草,腰间只系了根麻绳,脚下一滑差点坠落,回来时裤脚被荆棘划得满是口子,膝盖也磕出了血,却笑着把草药递给王大叔,说 “这点伤不算啥,能让受伤的弟兄早点好起来,比啥都强”;王大叔熬药时,总守在药炉旁,眼睛盯着药汤的火候,生怕差一点影响药效,夜里就睡在药庐的草席上,几天下来,眼睛熬得通红,声音也变得沙哑。这些细碎的付出,让账本上的 “五十罐”“三十剂” 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能驱散伤痛、温暖人心的力量。
正看得入神,帐帘被轻轻掀开,老周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走进来,手里还攥着个蓝布包,布角磨得有些发白。“西西姑娘,看你一早就在理账本,肯定没顾上吃早饭。” 他把粥放在案上,粥碗边缘还冒着热气,“这是俺让伙房特意熬的,加了点红枣,补气血。” 说着,他打开蓝布包,里面是几张新画的商铺收支表,纸页上还带着墨香,“这是这个月商铺的交换记录,最近村民用布匹换农具的多,咱们得再赶制一批锄头、镰刀,免得下个月不够用,影响春耕。”
我接过热粥,指尖传来的温度驱散了晨寒,喝一口,小米的香甜混着红枣的软糯,暖到了心里。“老周,辛苦你了,这些账本和报表都整理得这么清楚。” 我由衷地说。
老周摆摆手,坐在案旁的矮凳上,看着账本笑着说:“都是俺该做的。以前俺管账本,总怕算错一个数,让弟兄们饿肚子、缺武器,天天提心吊胆。现在有你和 007 姑娘留下的‘分类记账法’,不仅算得清楚,还能提前预判需求,比以前省心多了。你看这页,你标注的‘麦收前需备优良麦种五十石’,俺已经让商铺留意了,最近正用咱们编的竹筐、熬的草药膏,跟山下村民换麦种呢,都是颗粒饱满的好种子。”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账本空白处确实有一行我的批注,是上次和老周核对账本时写的。当时我根据 007 留下的 “农作物生长周期数据”,结合梁山的耕地面积,算出麦收前需要补充的种子数量,老周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按这个计划筹备。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我心里满是踏实,就像在漂泊中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港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