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婆婆的话没说完,就哽咽着说不下去。这时,李大爷拄着拐杖走了过来,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布包的边角都磨破了。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半袋面粉,颜色有些发黄,却保存得很好。
“这是赵伯送的面粉,俺没舍得吃完,留了一半。” 李大爷的声音有些沙哑,“他送面粉来的时候,还跟俺说‘明年给你带新的麦种,产量高,能多收不少’。现在俺把面粉放在炕头,每天都看看,就像赵伯还在跟俺说说话一样。”
看着两位老人的眼泪,听着他们说起赵伯的点点滴滴,我们都沉默着,心里沉甸甸的。时迁偷偷抹了抹眼睛,把竹篮里的竹蜻蜓拿出来,递到张婆婆和李大爷手里:“婆婆,大爷,这是俺编的竹蜻蜓,你们拿着玩。赵伯要是知道你们开心,肯定也高兴。”
离开村子时,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村子和梁山都笼罩在温暖的光里。宋江手里握着那张记着赵伯领用麦子的账本页,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字迹,像是在感受什么。“赵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俺们,梁山的‘初心’不是只守着自己的地盘,是守护所有需要守护的人。” 他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不管是弟兄,还是村民,都是一家人,都该被护着。”
“是啊,”007 轻声附和,手里的陶壶还冒着热气,“赵伯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把‘三守之约’里的‘守百姓’做到了实处。他才是真正的梁山好汉,是咱们的榜样。”
回到梁山,宋江把所有弟兄都召集到聚义厅前。秋风卷起他的衣角,他手里举着那张账本页,声音响亮地把赵伯给村民送面粉、修屋顶的事说了一遍。“赵伯牺牲了,可他的初心还在!” 他的声音在聚义厅前回荡,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咱们能打退方腊,不是因为武器厉害,不是因为人多,是因为咱们守着‘替天行道’的初心,守着‘守护百姓’的使命!要是忘了这个,就算有再多武器,也不是真的梁山好汉!”
“说得对!” 李逵握着板斧,大声喊着,声音震得周围的树叶都晃了晃,“以后俺们不仅要守梁山,还要多帮村民!谁要是敢欺负村民,俺一斧劈了他!赵伯的初心,俺们替他守!”
武松也上前一步,哨棒在手里转了个圈,“呼呼” 作响:“俺提议,每周派弟兄去村里巡查,帮村民修房子、种地。要是有匪徒来,俺们第一时间赶过去,绝不让村民受委屈!”
弟兄们纷纷响应,声音震天动地。平时沉默寡言的木工弟兄也举起手,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俺们能帮村民做家具、修农具,只要用得上俺们,俺们都去!”
宋江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微微发红。他把那张账本页小心翼翼地夹进《梁山公约》里,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这页账本,咱们要好好保存,让它时时刻刻提醒俺们,别忘初心,别忘守护百姓的使命。赵伯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会一直陪着俺们。”
夜里,聚义厅的灯亮到很晚。弟兄们围坐在一起,中间放着一盏油灯,光影摇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怎么帮村民 —— 有的说要把新收的麦种送些给村民,有的说要帮村里修水渠,有的说要教村民用新的耕种方法,比如按节气播种、用草木灰当肥料。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热情,之前因为粮草消耗多而有的焦虑,早被 “守护百姓” 的初心冲得一干二净。
我坐在角落,手里握着一把旧木勺。那是王大叔特意给我的,木勺的手柄被磨得光滑,边缘有些磕碰,王大叔说这是赵伯生前用的,他就是用这把木勺给张婆婆和李大爷盛面粉的。摸着木勺的温度,我突然明白,赵伯留下的不只是五十斤麦子,不只是修好的屋顶,更是 “梁山与村民是一家人” 的信念,这份信念像一股暖流,凝聚着团队,唤醒着使命。
007 走过来,递给我一杯热草药茶,杯子是粗瓷的,带着温热的触感:“是不是在想赵伯?” 她轻声问,眼神很软,“他虽然走了,可咱们帮村民,就是在替他完成心愿,就是在践行咱们的使命。”
我点点头,喝了一口热茶,暖流顺着喉咙往下滑,暖了整个胸口。窗外的月光洒在聚义厅前的石碑上,石碑上 “以水为誓,以山为证,共守家园,不离不弃” 的字迹,在月光下格外清晰。我突然懂了,“不离不弃” 不只是对弟兄的承诺,更是对百姓的承诺;“共守家园” 不只是守梁山的土地,更是守百姓的安宁日子。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东方刚泛起一点鱼肚白,弟兄们就带着麦种和工具出发了。李逵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脚步迈得很大,还时不时回头喊:“大家快点!早点修好水渠,村民们就能早点灌溉麦子,明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时迁则背着斧头,爬到村民家的屋顶上,帮着修漏雨的瓦片。他动作灵活,像只猴子,还不忘从怀里掏出竹蜻蜓,往下扔给村里的孩子,引得孩子们围着屋子跑,笑声清脆得像银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