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带着几分凉意,像细碎的银霜洒在聚义厅的木桌上。宋江伏案整理战后账本,泛黄的纸页边缘卷起毛边,上面的字迹用炭笔写成,密密麻麻记着梁山的收支 —— 粮草支出精确到斤,武器损耗标准 “弩箭十支、长枪两把”,给受伤弟兄的补贴旁还画着小圆圈做标记,每一笔都工工整整,却透着难以掩饰的沉重。
最近梁山虽算安稳,可周边村庄总遭小股匪徒骚扰。弟兄们每天轮流巡查,从清晨到深夜,粮草消耗比平时多了三成。宋江的眉头就没舒展过,面前的粗瓷茶杯添了三次水,都凉透了也没顾上喝一口,眼底的红血丝像细密的蛛网,藏都藏不住。
“宋头领,这是上个月的粮草支出明细,您过目。” 我端着刚整理好的账目走进来,纸张边缘被我按得发皱。看着他疲惫的模样,忍不住多劝了一句:“您歇半个时辰再弄吧,账本一时半会儿整理不完,要是累坏了身子,弟兄们更慌。”
宋江点点头,接过账目时手指顿了顿,大概是久坐发麻。他指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突然停在一行字上,眉头瞬间皱得更紧,连额角的青筋都隐约可见:“这里不对。” 他指着 “五十斤麦子,赵伯领用” 的记录,声音带着疑惑,“俺记得赵伯牺牲前负责粮草看管,可这领用时间,是他去黑风谷断后三天前。当时村民们正缺粮,他领这么多麦子,要做什么?”
我赶紧凑过去看,备注栏里果然只有 “赵伯领用” 四个字,没有用途说明。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页上,那行字的墨迹有些晕开,像是当时记录得匆忙。“会不会是赵伯领去给村民了?” 我突然想起,赵伯生前总说 “梁山和村民是一家人,不能看着他们饿肚子”,麦收时他还特意把颗粒最饱满的新麦留了两袋,说要给村里孤寡老人送过去。
宋江眼睛一亮,猛地站起身,木椅在地上拖出 “吱呀” 一声响:“走!找王大叔问问,他跟赵伯最熟,说不定知道内情。再去村里瞧瞧,问问村民们,赵伯牺牲前有没有送过麦子。”
我们刚走出聚义厅,就撞见了正要去药庐的 007 和时迁。007 手里提着陶壶,里面是刚熬好的薄荷草药茶,还冒着热气;时迁则拎着竹篮,里面装着十来只竹蜻蜓,翅膀涂着淡淡的草汁,鲜绿透亮。听说要查赵伯领用麦子的事,时迁立刻把竹篮往臂弯里一夹:“俺也去!赵伯之前总帮俺修竹筐,还教俺认竹子的年岁,俺得弄明白这事儿!”
王大叔正在药庐前的空地上晒草药,竹席上摊着蒲公英、金银花,他手里的药耙轻轻翻动,草药的清香飘得很远。听说我们的来意,他停下手里的活,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你们不问,俺也打算这两天跟你们说。赵伯牺牲前三天,确实领了五十斤麦子,还是俺帮他磨的面粉。”
“磨面粉?” 宋江往前凑了一步,语气急切,“他磨面粉做什么?是要给村民吗?”
“是给张婆婆和李大爷的。” 王大叔回忆着,眼神软下来,“那时候张婆婆秋收时摔了腿,下不了地;李大爷的麦子被雨水泡了,家里早就断粮。赵伯知道后,没跟任何人说,自己扛着麦子来找俺,还特意嘱咐‘别让其他人知道,免得麻烦大家’。”
“那他送过去了吗?” 我追问,心里隐隐盼着答案是肯定的。
“送了,送得可细心了。” 王大叔点头,声音带着感慨,“他磨好面粉,用粗布缝了两个袋子装着,傍晚偷偷送过去的。还帮张婆婆修了漏雨的屋顶,连夜砍了新的木梯,说‘冬天快到了,漏雨可不行’。张婆婆现在还把那木梯好好收着呢,说看见木梯,就像看见赵伯一样。”
我们跟着王大叔往村里走,秋日的乡间小路铺着一层落叶,踩上去 “沙沙” 响。张婆婆的家在村头,是间小小的土坯房,屋顶的瓦片果然新换了几块,颜色比周围的瓦片浅些,在阳光下很显眼。
听到敲门声,张婆婆拄着拐杖慢慢开门,看到我们,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随即又红了:“是梁山的好汉啊!快进来坐,俺刚煮了红薯,还热着呢。” 她侧身让我们进去,动作有些迟缓,腿上的伤还没完全好。
屋里很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土炕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褥子,墙上挂着一个旧竹筐,竹篾编得细密,王大叔说那是赵伯以前送给张婆婆的,用来装针线和碎布。“赵伯是个好人啊……” 张婆婆坐在炕边,拉着我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流,“俺摔了腿后,正愁没粮吃,夜里就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赵伯,扛着两袋面粉,身上还沾着泥土,说是刚从磨坊过来。”
她顿了顿,抹了把眼泪,继续说:“他放下面粉,就去看屋顶,说‘这屋顶漏雨,得赶紧修’。连夜砍了木梯,爬上爬下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俺让他歇会儿,他说‘没事,早点修好,你住着也安心’。可俺还没来得及谢谢他,就听说他去黑风谷断后,再也没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大名着穿梭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大名着穿梭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