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殿内,随着太子朱见深对林枫的加封与挽留,那看似惊涛骇浪的权力交接第一关,竟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平稳方式度过。林枫以退为进,不仅消弭了部分潜在的猜忌,更在法理和情理上,将自己与新朝牢牢绑定。镇国大将军、太子太保,仍总督北疆及京畿神策卫军事务——这份殊荣与权柄,在如今的大明,已是人臣之极。
然而,殿内百官心中皆是雪亮。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平静。真正的角力,现在才刚刚开始。
果然,接下来的朝会议程,瞬间变得刀光剑影。
首要之事,便是内阁与六部九卿等重要官职的填补。王振乱政时,忠良罢黜,宵小充斥,如今空缺极多,每一个位置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以商辂为首的清流老臣,自然希望推举品行端方、素有威望之人,尽快恢复朝廷纲纪。而一些在王振时期虽未同流合污、但也明哲保身,甚至暗中与北疆有过联系的官员,则希望能借此机会更进一步。更有甚者,一些原本依附王振、但见机得快、早早“反正”的官员,也在暗中活动,企图保住权位或改换门庭。
一时间,朝堂之上,举荐、争论、甚至隐晦的攻讦不绝于耳。
“臣举荐原南京礼部侍郎XXX,其人清正廉明,学养深厚,可入阁参赞机务……”
“臣以为不妥,XXX年事已高,恐难当繁剧。不如……”
“吏部左侍郎一职,关乎铨选,非德才兼备者不可……”
林枫大多时候保持沉默,只在涉及北疆相关职位,或军事部署时,才会出言陈述利害。他的态度很明确:北疆系将领官员的安置,必须合理,不能寒了功臣之心;同时,对于朝廷中枢的人选,他尊重太子和商辂等老臣的意见,不轻易插手,但也绝不会容忍无能之辈或心怀叵测者占据要津。
这种克制的态度,反而赢得了许多中立官员的好感。
经过数日激烈的争论与妥协,新朝的核心班底终于初步拟定。商辂众望所归,出任首辅大学士;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分任次辅及六部尚书;徐子凡因救驾、谋划之功,被破格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参与机要;孙世安则出任户部左侍郎,负责打理战后千疮百孔的财政。一些确有才能的北疆系文官,也被安排到了合适的岗位。而马奎、沈岳等将领,除了原有的军职,也各有封赏,明确了在神策卫及边军体系中的地位。
这个名单,基本体现了“新旧结合,平衡各方”的原则,暂时稳定了朝局。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可以稍稍喘息之际,关于如何处置王振余党的问题,再次将朝堂引爆。
一部分官员,尤其是那些曾深受其害、家人门生遭戮者,激愤异常,要求彻查严惩,凡与王振有过从者,皆应论罪,甚至有人提出“瓜蔓抄”,株连其党羽亲族,以儆效尤。
而另一些官员,或是出于稳定考虑,或是自身也曾与王振势力有过些许不清不楚的往来,则主张“首恶既除,胁从不问”,认为若追究过甚,恐造成朝堂动荡,人人自危,不利于新政推行。
双方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有人当庭痛哭流涕,控诉王振罪行,气氛一度极为紧张。
御座上的朱见深,看着下方纷争的臣子,年轻的脸上露出疲惫与为难。他深知彻查的必要,也明白稳定的重要。他将目光投向了林枫和商辂。
商辂出班,沉声道:“殿下,王振祸国,罪孽深重,若不严惩,无以告慰忠魂,无以肃正纲纪。然,朝廷经此大难,元气未复,若追究过广,确易生乱。臣以为,当以《大明律》为绳,首恶必办,如东厂核心档头、‘暗影’骨干、以及那些助纣为虐、罪行昭彰者,决不姑息!至于其余依附、行贿、或被迫屈从者,可视情节轻重,予以罢黜、降职、或令其戴罪立功,如此,既可明法度,亦可安人心。”
这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建议。
林枫此时也开口道:“臣附议商阁老之言。然臣补充一点,清查之事,需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同办理,务必证据确凿,程序公正,避免冤狱,亦防止有人借机排除异己,公报私仇。”
他的话,隐隐指向了那些可能想借清查之名行党争之实的官员。
太子朱见深闻言,点了点头:“二位爱卿所言甚是。便依此办理。三法司需秉公执法,既不枉纵,亦不滥刑。此事,由商阁老总责监督。”
清查余党的大原则就此定下,但具体操作中的明争暗斗,恐怕才刚刚开始。
朝会连续数日,终于将几件最紧要的大事初步议定。新朝的骨架,算是勉强搭建了起来。每个人都感到一种精疲力竭,但更多的是面对百废待兴局面的沉重压力。
散朝之后,林枫回到京营行辕,徐子凡与孙世安紧随而至。
“王爷,今日朝堂,可谓步步惊心啊。”孙世安揉了揉发胀的额角,“官职安排,余党清查,看似尘埃落定,实则暗藏机锋。尤其是那些清流,对王爷您……虽表面恭敬,但眼神深处,未必没有忌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镇国驸马:从流放皇子到万古一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镇国驸马:从流放皇子到万古一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