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授首,京城光复。弥漫在紫禁城上空数月之久的血腥与压抑,似乎随着逆魁的伏法而被那日的晨光悄然驱散。然而,废墟重建,百废待兴,空气中弥漫的不仅仅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一种无形的、更为复杂的暗流在悄然涌动。
平北王林枫并未入驻皇城,而是在清理出的原京营大校场设立行辕,麾下兵马除必要的城防与秩序维持部队外,大部驻扎城外,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此举,既是为了避嫌,也是向京城乃至天下昭示,他林枫,并非挟功自傲、觊觎神器之辈。
被解救的朝廷重臣们,在经历了最初的狂喜与悲愤后,迅速被推到了处理眼前烂摊子的前沿。内阁空缺,六部瘫痪,无数积压的政务、混乱的财政、亟待安抚的民心,如同无数座大山压了下来。以商辂、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为首,临时组建的“善后理事处”几乎是不眠不休地运转着。
而所有人的目光焦点,都投向了北方。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殿下,何时还朝?
这一日,林枫正在行辕内与徐子凡、孙世安(已从北疆赶来)商议迎接太子仪典及后续军政要务,亲卫来报,太子殿下銮驾已至居庸关,不日便可抵京!
“终于要来了。”林枫放下手中的文书,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太子还朝,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也意味着他手中的权柄,将要面临正式的交接与重新界定。
“王爷,迎驾之事,关乎国体,需格外慎重。”孙世安捻须道,“仪仗、护卫、驻地、乃至首次朝会如何安排,皆需仔细斟酌,既要彰显殿下威严,亦要体现王爷……与北疆的定鼎之功。”他话说得委婉,但意思明确,如何在这场权力交接中,为北疆系人马争取到应有的地位和保障,是眼下最关键的政治博弈。
徐子凡补充道:“还有王振余党的清算,朝廷空缺官职的填补,以及……对瓦剌的应对。也先得知京城变故,绝不会甘心,边境压力恐将倍增。这些,都需在殿下还朝后,尽快议定。”
林枫点了点头,正欲开口,忽然又有亲卫急匆匆入内,呈上一封密信:“王爷,江南苏姑娘急件!”
林枫心中一动,接过密信展开。信中的内容,让他的眉头微微蹙起。苏小小在信中首先祝贺京城光复,随即话锋一转,提及江南士林在欢庆之余,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议论。部分清流官员及致仕元老,虽对铲除王振拍手称快,但对平北王权柄过重、麾下“神策军”几成私兵、以及其在北伐过程中“擅行废立”之事,隐有微词。甚至有人私下议论,当效仿前朝故事,“杯酒释兵权”,以防藩镇尾大不掉之祸复萌。
信的末尾,苏小小笔迹依旧从容,却带着一丝提醒的意味:“王爷功盖寰宇,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殿下还朝在即,京城非北疆,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王爷宜早做绸缪,明进退,知取舍。我不日将北上,或可助王爷一二。”
看完信,林枫沉默了片刻,将信递给了徐子凡和孙世安。
二人看后,脸色也都凝重起来。
“果然……鸟尽弓藏,古之常理。”孙世安叹了口气,“王爷虽无此心,却难防他人之口。江南文风鼎盛,清议影响巨大,此论若起,恐对王爷不利。”
徐子凡则目光锐利:“王爷,此乃意料中事。关键在于殿下如何想,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迎驾之时,便是第一次交锋。”
林枫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正在逐渐恢复生机的京城街巷,缓缓道:“本王起兵,非为权位,乃为社稷,为太子。如今国贼已除,太子将归,本王之心,可昭日月。”他转过身,目光清澈而坚定,“至于权柄兵权……若于国有利,于太子有利,本王何惜此身?但若有人欲借此生事,损害北伐成果,危及边境安定,本王也绝非任人拿捏之辈!”
他心中已有决断:“迎驾仪典,按最高规格准备,但本王姿态要放低,突出太子为主。首次朝会,本王当众上交平北王印信及北疆军政节制之权,只保留王爵虚衔。同时……神策军改编之事,亦可提上日程,但需有妥善安排,绝不能寒了将士之心,更不能自毁长城,让瓦剌有可乘之机!”
徐子凡与孙世安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钦佩与担忧。林枫此举,可谓至公至诚,但也将自身置于了极为被动的位置。
“王爷高义!然……交出权柄易,恐日后受人掣肘,北伐大业半途而废啊!”孙世安忧心道。
“所以,我们需要盟友,也需要……实力。”林枫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商辂商师傅,乃太子师,品性高洁,当可为援。朝中那些刚直忠贞、受过王振迫害的大臣,亦可引为奥援。至于实力……神策军乃国家屏藩,改编可,解散不可!其驻扎、粮饷、将领任免,需有稳妥之策,此事,需与殿下细细分说。”
他顿了顿,又道:“苏姑娘即将北上,她与‘星罗’的能量,或可在朝堂之外,为我们提供另一重保障。江南清议,亦需有人引导,此事,或许可拜托苏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镇国驸马:从流放皇子到万古一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镇国驸马:从流放皇子到万古一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