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水了!”靠近舱壁的一名工匠突然喊道。
郑和立刻俯身,果然在隔板与船底的接缝处,看到几缕极细的水流正在渗出。他用手蘸了点水,在舌尖尝了尝:“是江水。问题出在密封工艺上。”
“我们已经用了最好的桐油、石灰和细麻调制的灰浆,反复填塞了三遍……”徐师傅语气中带着困惑与不甘。
郑和凝神思索,手指无意识地在舱壁上轻叩。忽然,他抬眼:“我记得,前朝《武经总要》中提及一种用于城防水利的配方,以桐油、石灰、细麻为基,但需加入适量糯米浆,以增其黏合与韧性。另,《漕船制式》杂篇似有类似记载。”
他立即命人取来材料,在工棚内亲自挽袖调配。工匠们围在一旁,惊讶地看着这位位高权重的内官,对油温、石灰细度、麻絮长短乃至糯米浆的浓稀都把握得极其精准。
“桐油需文火慢熬,待其泛起青烟,去尽水分;石灰要过三重细筛,取其最粉腻者;麻絮需一寸寸捻实,不可缠结……”郑和一边操作,一边清晰讲解,动作熟练得如同积年老匠,“最关键便是这糯米浆的浓度,需以木棒提起,能拉出细长不断的丝线方为合格。”
新的密封材料调制完毕,郑和亲自带着工匠,用特制的木槌和铁凿,将混合灰浆一寸寸砸入隔板接缝。他神情专注,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与工匠别无二致。
“郑公公……您以前在宫里,也学过这个?”一个年轻工匠忍不住好奇,小声问道。
郑和手上动作不停,微微笑了笑:“昔年在燕王府当差,整理过前朝遗留的造船典籍。《漕船制式》《海舟图说》,乃至一些残破的番邦船图,都曾仔细读过、揣摩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今正好验证。”
夜幕悄然降临,船坞内点起无数灯笼火把,将“清和号”映照得如同白昼中的神物。再次注水测试,一个时辰过去,隔舱内部干燥如初。工匠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徐师傅看向郑和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今日可以收工时,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在最后的全面巡查中被郑和敏锐地发现了。
“清和号”的船体在初步成型后,进行了一次模拟载重的稳定性测试。通过在船舷两侧施加代表货物与压舱石的重量,观察船体的平衡。测试数据却显示,船身在施加重量后,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小、但确实存在的右倾。
“这……这怎么可能?”徐师傅拿着测量的标尺,难以置信,“龙骨绝对平直,左右船肋的尺寸、重量,都是对称打造,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
郑和沿着巨大的龙骨走了一圈,又登上脚手架,从不同角度审视这艘巨舰的骨架。船厂的其他官员和工匠也都围拢过来,气氛瞬间变得凝重。宝船的设计关乎数百人性命与使命成败,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在茫茫大洋中都可能是致命的。
“问题不在木材,也不在建造的对称性上。”郑和沉思良久,目光锐利地扫过船底的支撑结构,“是船台。承载‘清和号’的这座船台,经过数月重压,地基可能出现了我们未曾察觉的不均匀沉降。”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立刻派人测量,果然发现船台底部右侧的地基,比左侧沉降了约半寸。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半寸,在巨舰成型放大后,导致了重心的细微偏移。
“必须立即校正!”郑和斩钉截铁,“否则后续铺设船板、安装桅杆,误差会越来越大,终成顽疾。”
然而,如何校正一艘已重达数千吨的巨船骨架?这难题让所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犯了难。强行顶升,可能导致龙骨变形或断裂,前功尽弃;拆卸重建,时间上根本不允许。
郑和围着船台缓缓踱步,时而蹲下查看地基,时而用手轻叩支撑的巨木。夜风吹拂着火把,将他时而凝滞、时而移动的身影投在船体上,仿佛正与这未成形的巨兽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突然,他停住脚步,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我们不直接动船,”他指向船台底部那些密集的支撑柱,“我们动船台。利用水的浮力。”
他迅速召集所有工匠首领,在地上用石灰画出简图:“立即在船台右侧下方,开挖一条浅沟,引入江水。同时,准备一百个最大的皮囊,以及所有能搜集到的毛竹。”
命令虽让人困惑,但无人质疑。连夜,船厂右侧灯火通明,一条浅沟迅速挖成,江水汩汩涌入。一百个巨大的牛皮气囊被充满气,固定在船台右侧的支撑柱底部。同时,工匠们按照郑和的指示,将一根根粗大的毛竹打通关节,连接成数十根长长的水管。
“将竹管一端接入浅沟,另一端,”郑和指挥着,“对准那些皮囊与支撑柱的缝隙,持续注水!”
随着竹管中江水不断冲击支撑柱底部和皮囊,地基的泥土在水的浸润和冲刷下,开始变得松软、流动。沉重的船台在自身压力下,开始极其缓慢地、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地向下沉降。而左侧地基保持干燥坚固,纹丝不动。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而精细的过程。郑和彻夜未眠,亲自守在船台边,用手触摸支撑柱,用水平仪反复测量,判断沉降的进度。
“停!”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清和号”的龙骨上时,郑和发出了命令。堵塞竹管,排空浅沟。
经过精确测量,船台右侧地基在水的软化下,恰到好处地多沉降了半寸。现在,整个船台恢复了水平,“清和号”的龙骨笔直地横卧其上,重心稳如磐石。
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看向郑和的目光已不仅是尊敬,更带着一种看待神人般的惊叹。徐师傅激动得声音发颤:“郑公公此法,巧夺天工!老朽造了一辈子船,从未想过能以水治地,校正巨舰!”
郑和疲惫地揉了揉眉心,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万物皆有其理,顺势而为而已。抓紧时间,今日必须完成右舷第三批船肋的安装。”
他回到船厂衙署时,天已大亮。案头等待批阅的文书又堆积如山。但他还是先摊开了那幅巨大的航海图,在图纸边缘的空白处,用蝇头小楷添注下昨夜的心得:
“水密隔舱接缝宜呈斜角,可分水压……”
“主桅基座需加铁箍,以抗风浪扭力……”
“巨舰船台地基须以石料深夯,水测法可校微差……”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太监秘史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