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理解“火”的来源,学会与身体对话,才能做到内外兼修、身心如一。让我们从今天起,不再盲目追求“速效美丽”,而是选择一种更智慧、更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让“人老心不老”这句古老箴言,在新时代焕发真正的生命力。
2.穿得厚了:童子不衣裘帛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有云:童子不衣裘帛,前哲格言具在人耳,裳下体之服,帛温软甚于布也。 这句古训,看似简朴,实则蕴含着深邃的中医养生智慧。所谓“裘”,指皮毛制成的衣物;“帛”,则为丝织品。二者皆质地厚实、保暖性强,远胜于普通棉麻布料。然而,正是因其过暖,反不利于儿童健康。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旺盛,生机蓬勃,本就容易内热上火,若再穿着过于厚实的裘帛之衣,无异于火上浇油,导致体内阳热郁积,耗伤阴液,形成“上火”之症。
具体表现中,最常见者便是晨起眼睑被眼屎黏住,难以睁开,需以温水敷软方可清理。老一辈人一看便知:这是夜间被褥过厚、穿衣过多所致,属典型的“肺火”上炎。中医理论中,“肺主皮毛”,皮肤为肺之外候,皮毛闭塞则肺气不宣,热邪内郁,上扰于目,故见眼眵增多。此时,调理之道不在强力清热,而在疏解表闭、宣肺散热,辅以冰糖炖梨水润肺生津,即可缓解。若长期忽视,肺火持续不退,可能引发咳嗽、咽喉肿痛,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童子不衣裘帛”之训,正是提醒家长勿以成人之寒暖标准衡量孩童。现代家庭中,常常见到祖辈心疼孙儿,层层包裹,唯恐着凉,殊不知“过犹不及”。尤其小男孩阳气更盛,更易因过暖而生内热,出现烦躁、夜啼、便秘、口疮等症状。中医强调“抑其过旺,扶其不足”,对儿童穿衣,应以“宽松、透气、适度”为原则,宜穿棉麻材质,利于汗液蒸发与体温调节。
有趣的是,这一理念在跨文化育儿中常引发冲突。曾有一例:中国女子嫁与外国人,生育后携子归国抚养。外国女婿坚持让孩子光脚在室内活动,认为有助于足部发育与体温调节;而中国丈母娘则坚决反对,认为“寒从脚起”,不穿袜子必致受凉生病。每日为此争执不休。其实,丈母娘的观念源于特定历史背景——过去物质匮乏,女性产后气血大虚,营养不足,体内阳气本弱,故需“捂月子”,严防风寒。在一些偏远地区,这种习俗尤为严苛。如山西某地,产妇整月仅食小米粥,虚弱至极,连耳道都需塞棉保暖,以防“风邪入侵”。这种环境下,“保暖”确为首要任务。
然而,时代变迁,现代人营养充足,体质增强,育儿理念也应随之调整。那个“中外合资”的孩子,在父亲坚持下长期光脚生活,非但未如外婆所忧那般体弱多病,反而体质健壮,少患感冒,无形中践行了“童子不衣裘帛”的养生之道。其原理在于:适度接触外界温度变化,可锻炼皮肤感温能力与毛孔开合功能,增强机体适应力与免疫力。反观过度保暖者,皮肤长期处于闭塞状态,毛孔失于调节,一旦环境变化,反而更易感冒。
成人穿衣亦讲“冻”字养生法,尤以“春捂秋冻”为经典原则。立秋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气血由表入里,开始收敛储备。至立冬,气血已深藏于内脏,此时适当“受冻”,可促使体表毛孔自然关闭、紧缩,起到“固表防邪”之效。若过早或过度加衣,皮肤因热而毛孔大开,反为寒邪入侵打开门户。一旦气温骤降,阳气外泄,卫外不固,极易感寒致病。因此,冬季穿衣宜“层层叠加、灵活增减”,避免一身厚重。同时,室内温度亦不宜过高,保持在18-22摄氏度为宜,既节能,又利于阳气潜藏,符合“秋冬养阴”之道。
更有甚者,现代暖气普及,许多家庭冬季室温高达25度以上,人在其中如处暖房,出汗、毛孔张开成为常态,出门即遇冷风,冷热交替,最易伤肺。中医谓“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长期如此,易致慢性咳嗽、鼻炎、哮喘等症。故养生之道,在于顺应四时,尊重身体本能调节机制。穿衣不宜求暖一时,而应着眼长久健康。
3.月经停了:切子宫切出一身火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意指女子至四十九岁左右,肾气渐衰,冲任二脉空虚,天癸(即促进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枯竭,月经停止,生育能力终结。此为自然规律,天道使然。然而,若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在未达此年龄前人为切除子宫,导致月经骤停,则可能打破身体内在平衡,引发一系列“火郁”之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胡凯文教授曾接诊一例患者,原疑为宫颈癌前病变,西医为防癌变,建议行子宫切除术。术后,患者身体出现多处皮下结节、增生,惊恐万分,以为癌变扩散。经详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实为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良性增生。中医辨证为“血瘀痰凝,火毒内蕴”,治疗原则本应调经活血、疏肝解郁、清热散结。然而,难点在于:患者子宫已除,月经无从再来,体内代谢废物与郁热失去正常排泄通道,所谓“去路不通”,火邪无处可泄,只能郁积于内,形成结节、疙瘩,久之或成顽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