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内分泌治疗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医生会通过药物抑制雌激素受体或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以防止癌细胞复发和转移。临床观察发现,乳腺癌患者在完成手术、放化疗之后,如果长期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压抑等“肝郁”症状,其复发风险显着高于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患者。这说明,心理状态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而环境雌激素正是通过干扰这一系统,埋下健康隐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白文佩长期致力于更年期内分泌失调的研究,她强调:雌激素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评估风险与收益。然而,一些美容院老板为了吸引顾客,不惜铤而走险,想方设法打听哪里能获取激素类物质,偷偷添加到面膜、精华、霜膏中,以追求“立竿见影”的嫩肤效果。了解内情的医生从不购买这类来路不明的化妆品,因为无法判断那些迅速见效的产品是否依赖激素“作弊”,而这种短期美丽背后,可能隐藏着乳腺病变、内分泌紊乱甚至癌症的长期风险。
让男人变性、女人生癌的环境雌激素,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的生理图景。
北京儿童医院在十几年前率先成立了“少女妇科”门诊,专门应对女孩性早熟问题。起初,人们将早熟归因于营养过剩、饮食太好。但很快问题浮现:在相同家庭、相同饮食条件下,为什么女孩早熟的比例远高于男孩?这说明,必然存在一个专门影响女性发育的特有因素——那就是环境雌激素。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现在的女性远比她们的母亲、祖母在同龄时显得年轻。许多四十岁上下的女性皮肤依然紧致有弹性,面色红润,看起来“水灵灵”的。这固然是护肤进步的结果,但背后也离不开环境雌激素的“助攻”。
雌激素不仅维持女性的生殖功能,对皮肤也有特殊的优待作用。它能促进皮下胶原纤维合成,增强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因此,只要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相对稳定,皮肤就不易干燥缺水,弹性得以维持,皱纹的出现也会延缓。这正是许多女性追求“冻龄”的生理基础。
但与此同时,男性群体中也出现了“阴柔化”趋势。荧幕上不时出现细皮嫩肉、五官精致的“玉面小生”,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偶像。例如,曾经引领韩流的韩国男星裴勇俊,早年以温文尔雅的形象迷倒大批女性观众,而后期形象逐渐女气化:长发披肩、妆容精致、仪态娇柔,甚至皮肤状态比许多女性还要细腻光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1992年,丹麦科学家发表《过去50年人类精液质量下降的证据》论文,指出过去半个世纪中,男性精子数量平均下降了近50%。这一“雄风日下”的趋势不仅出现在人类,在动物界也早有端倪。1980年,美国人将大量含雌激素活性的杀虫剂倒入佛罗里达州的一个湖泊,五年后检测发现,幸存的雄性短吻鳄阴茎长度仅为正常水平的3/4,体内睾丸酮含量显着降低,生殖能力严重受损。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科学概念——“环境雌激素”。
环境雌激素,是指存在于我们身体以外、却具有类似天然雌激素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它们包括某些杀虫剂(如DDT代谢物)、工业化学品(如双酚A)、洗涤剂降解产物(如壬基酚),以及人类使用的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药物等,这些物质通过尿液、废水排入环境,难以降解,最终通过食物链、水源、空气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它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成为又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与健康危机。它不仅威胁生殖健康,更可能导致人类整体“雌性化”趋势,影响性别比例、生育能力乃至社会结构。
这些环境雌激素“润物细无声”,通过日常接触悄悄被人体吸收。它们模拟天然雌激素的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信号紊乱。正因如此,现代女性普遍显得比前辈年轻,不仅身体状态更佳,连心态也更活跃、开放。一项对城市人群抑郁状态的调查显示:55岁以上女性中,抑郁状态占比为17.4%,而同龄男性仅为9.6%。按理说,女性刚经历更年期,激素剧烈波动,应更易抑郁,但数据却相反。专家推测,这可能与环境中低剂量雌激素的持续刺激有关,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更年期情绪波动。
然而,这种“年轻”是代价高昂的。我们不能以潜在的癌症风险、生殖能力下降和生态失衡为代价,换取表面的青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环境雌激素保持高度警惕。选择化妆品时,查看成分表,避免含“雌二醇”“植物雌激素”“蜂王浆提取物”等敏感成分的产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尤其是加热食物时不用塑料容器;多吃有机蔬果,减少农药残留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舒畅,增强身体代谢与解毒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