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女七男八”的说法,恰似那神秘的密码,女人以 7 年为一个周期,男人以 8 年为一个周期。《周易》云:“阳卦奇,阴卦偶。”女人以血为主,恰似那潺潺的溪流,属阴,而七是那独特的奇数,属阳;男人以气为主,恰似那呼啸的狂风,属阳,但他的生理变化却是那神秘的阴数八,这究竟是为何呢?这便是那奇妙的“独阴不生,独阳不长”之理。也就是说,阴阳二者犹如那紧密交织的琴弦,相互调和,奏响生命的乐章。人体阴阳并非那僵化的雕塑,它有着如四季更替般的变化过程,比如到了 56 岁时,这时男女阴阳之性便如那落日余晖,不再如往昔那般明显。
气如阳刚之龙,血似阴柔之凤,故而女子需养血。如今电视上,补血广告铺天盖地,然而,血之关键不在“补”,而在“养”。究竟如何养呢?莫让其堵塞、瘀滞,使其正常运行即可。倘若人体内气血瘀堵,即便进补再多,亦是徒劳。
谈及养血,我们便不得不提及“心肠”。心者,心脏也;肠者,小肠也。先说心脏,《黄帝内经》言“心主血脉”。首先,心与脉在结构上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宛如一体,此即“心之合脉”也。再者,气血于脉中运行,需借心气之推动,犹如水泵一般,凭借压力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心之功能正常,则血流顺畅;心之功能异常,则血行不畅。心脏病之所以为重病,转瞬之间便可夺人性命,缘由正在于此。
心气仿若心阳之阳刚,心血恰似心阴之阴柔,心脏动力不足,中医谓之“心阳亏虚”。故而欲使气血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养心阳。
我们再观小肠。小肠虽与心相距甚远,心居胸腔,小肠处腹腔,然二者关系却极为密切。心为脏,属阴;小肠为腑,属阳。从五行之角度观之,二者皆属火。从经络而论,二者亦是相互络属。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二者借经脉构成表里关系。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者,交付之意也;“盛”者,器皿也。吾等所食之物,于胃中经磨碎后,传至小肠,此即为“受盛”。继而,小肠对传来之食物泌别清浊,将清者吸收,并借脾气升清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得以源源不断补充。在此过程中,所食之物发生质变,此即为“化物”。
小肠究竟是如何实现“化物”的呢?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这离不开消化酶的参与。消化酶对温度可谓是极度敏感,温度稍一降低,它便会罢工,此时吃下去的食物自然就难以“化”解了。就如感冒发热时,人们的胃口通常会欠佳,其缘由正是此时消化酶的作用受到了干扰。尤其是女性,体内阴气本就偏重,平日里更应让肠胃保持温热,如此气血方能正常生成与运行。
我们常言“热心肠”,这“心肠”为何要“热”呢?个中缘由便在于此。然而在生活中,一些女性朋友却对冷饮情有独钟,还喜欢穿着露背装、露脐装,自以为如此便能美丽动人,实则已在内部造成了伤害。心肠不“热”,气血就会凝滞不畅,久而久之,便会成为“黄脸婆”。即便补血的药物服用再多,如果不戒除这些不良习惯,也难以见效。
成为气血流动的暖美人。
要成为气血美人,仅仅依靠调养、培补气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让气血在我们的身躯里如潺潺暖流般畅通无阻。
倘若女人的体质过于寒凉,体内的气血就会像冬日里冰封的江河一般,流动变得迟缓,甚至会凝结停滞,进而导致气滞血瘀堵。如此一来,月经不调、面疮、色斑等问题便会不期而至,这样的女人自然与美丽绝缘了。所以,女人务必让自己的身体温暖起来,成为气血流动的暖美人。提及气血,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补气补血,可实际上,现代人的健康问题更多是由气滞血瘀堵所致。因此,对我们而言,“通”比“补”更为重要。
要想让气血流通,就要让我们的身体暖起来。元朝的大医朱丹溪说过:温者,养也;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完则形完矣,故言温不言补。意思是让体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是最好的养生之道,温度如同我们体内的太阳,在自然界,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万物,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温暖、和煦的身体自然会使气血充足,表现在外就是面容光润、有神采,身体健康而有活力。而体质如果过于寒凉,就会使体内的气血如同冬天封冻了的江河一样流动变慢,甚至会凝结不动,导致气滞血瘀堵,但是就现代人的体质而言,因为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很多人都出现了寒性体质。特别是美女朋友更是如此,因为中医有讲:十女九寒,是说女性本身就以寒性体质为多,同时又因为女人天生对冰激凌、冰沙等一些零食青睐有加,有人甚至不吃到全身发冷、头皮发麻不罢休,结果这些冰冷的食物都要靠我们的内脏去捂热之后才能消化,长此以往就会使我们的脾胃受寒、受伤,脾主血液循行,脾受寒邪会导致气血瘀堵,于是各种莫名的肿痛,各种虚火就会接踵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