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在心。其中,心理上的因素往往是疾病的根源,它们会从原本无形的情绪逐渐转化为有形的浊气。无论是愤怒、恐惧还是忧愁等情绪,都是如此。只不过它们在身体上停留的具体部位可能有所不同,不一定都在肝脏上,但无论在哪里,对人体都是有害无益的。
潮腻的湿热
湿热是一种特殊的体质状态,其主要特点是体内湿热交困。这种体质状态的形成与湿热内蕴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湿热内蕴主要是指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及肝胆部位。
在人体内部,水湿会阻滞气机的运行,而热邪则与水湿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湿热交困的局面。这种情况下,阳热受到水湿的困阻,难以正常地在体内运行,而水湿又会受到阳热的熏蒸,导致阳气进一步受到损伤。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膏粱之变,足生大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经常食用那些味道厚重、脂肪多、油腻的食物,就很容易导致湿热内蕴在体内,进而容易患上疔疮之类的疾病。
此外,《读医随笔》中也提到:“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气涩也。”这表明湿热体质的人,其体内的湿气通常比较重,而且容易引起气滞,或者存在血燥热、气机不畅等现象。《温热论》中说:有酒客里热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在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之体,脾湿亦并少,然其化热则一。意思是说,常饮酒、内热盛的人,受外湿入侵易生湿热。阳热的人,多有胃湿;阴盛的人多有脾湿。有湿的人受热邪时只会形成湿热。
水对于人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生命之源,不可或缺。当我们饮用的水进入身体后,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首先,水会经过脾胃的运化,脾胃就像是一个加工厂,将水进行初步的处理和转化,使其能够被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然后,水会通过肺的肃降作用,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循环系统,水在体内上下循环,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的精华部分会被身体充分吸收,滋润着我们的各个器官和组织。而多余的水分则会被下输到膀胱,通过膀胱的排泄功能排出体外。这样,身体就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分平衡状态。
然而,如果水在上下循环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或者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那么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就无法顺利排出体外,而是会停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而产生湿邪。所谓湿邪,就是一种湿气过重的状态。
而热邪则是一种热象,通常是由于夏秋季节天气炎热、湿气较重,湿邪与热邪合并入侵人体所导致的。另外,当体内的湿邪无法及时祛除时,也可能会转化为热邪。因此,湿邪和热邪常常是相互关联、相生相伴的。
我们体内的湿热就像是一个隐藏的炸弹,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长期遭受湿热的侵袭,体湿的人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比如说,身体会感到极度的疲倦和乏力,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整个人都变得懒洋洋的,连动弹一下都觉得费劲。不仅如此,脸部还特别容易出油,头发也会变得油腻不堪,仿佛被一层油脂覆盖着。舌苔也会变得异常厚腻,让人感觉口腔里有股异样的味道。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早上起床后,会发现自己有口臭的问题,这让人十分尴尬。而且,食欲也会受到影响,要么不想吃饭,要么吃完饭后感觉胃胀不适,非常难受。大便也会变得稀软、黏腻,排便时感觉特别费力,好像怎么也排不干净。
另外,如果是女性朋友的话,还可能会出现脸上长“痘痘”的情况,而且白带也会增多,颜色发黄,这也是受到湿热侵袭的表现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受到湿热的影响,但其中以30到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最为常见。因为这个阶段在中医里被称为“土”的年龄段,人体内的湿气本来就比较重。再加上夏秋之交正好是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着五行中的“土”,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就使得湿气更加严重,从而更容易出现上述那些症状。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