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现患者的血糖等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医生便迅速开具胰岛素处方,让患者带回家自行注射使用。许多患者也非常顺从地遵照医嘱,拿到药物后就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却鲜少去主动探究糖尿病这一疾病的本质和背后的复杂性。然而,对于疾病的判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指标的数值。
比如,在进行肝功能检查时,若发现转氨酶指标偏高,许多人可能会简单直接地认为这是肝脏出现了毛病。然而,我们应该首先深入探究导致这一指数升高的背后原因。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倘若你在验血的前一天晚上大快朵颐地享受了一顿涮羊肉,或是熬夜未得到充分的休息,那么第二天的检查结果中,转氨酶极有可能呈现偏高状态。
这些指标的变化实际上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息息相关。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绝不能被这些冰冷的指标所束缚和主导。
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大众对其的了解往往还停留在表面,五六十多年前,中国还几乎没有糖尿病的病例,那么中医是如何认知这一疾病的呢?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早在 400 多年前的医着中就有对类似症状的详细记载,当时并不将其命名为糖尿病,而是称为 “消渴症”。在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症” 和 “病” 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作 “消渴症” 呢?这是因为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仅是某个单一器官出现问题所致。而现代西医学则更多地聚焦于具体的器官功能,会告诉你糖尿病无法根治,因为西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腺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所导致的。
然而,这实际上只是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而非疾病的根源所在。在人体器官尚未发生实质性病变的时候,西医对于这类症状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而中医则是通过全面调整人体的整体运作,包括气血的流通、脏腑的协调等,来恢复各个脏器原有的正常功能。
因此,中医并不单纯地强调 “治病”,而是更注重对身体状态的综合调整,使各项生理机能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糖尿病在中医中被视为 “症” 而非 “病”,正是因为尽管出现了相关症状,但脾脏等脏器尚未产生器质性病变,完全可以通过提升脏器机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等方法来促使其恢复健康。
那么好,亲爱的伙伴们,今晚的分享就暂时告一段落。希望通过这些深入的信息,大家能够对糖尿病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积极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预防和管理。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