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针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握紧针柄,使力量能够集中在针尖上,这样才能保证针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针刺时,一定要找准穴位,然后端正直刺,不能偏离左右,否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要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针端,仔细观察病人的反应,留意病人的情况,包括面色、呼吸、脉搏等,以便及时调整针刺的力度和深度。
在进针之前,必须以病人的阳气状态为基础,观察病人的肌表和肺腑之卫气,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以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情况以及能否治好。血脉通常分布在腧穴周围,只有当它看起来清晰可见,切脉时感到坚实有力时,才能进行针刺。
一般来说,邪气侵入人体的经脉后,会根据其性质和位置而有所不同。风热之气通常会停留在上部,浊恶之气则常常积聚在中部,而清寒之气则多停留在下部。因此,在针刺时需要根据邪气的位置和性质来选择合适的穴位。例如,针刺筋骨陷凹处的腧穴,可以使风热之气得以排出;针刺中部阳明经之合穴,则可以使浊气得以排出。
然而,如果针刺太深,反而会使邪气更加深入,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在针刺时一定要掌握好深度,避免过度针刺。同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针刺的方法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所以说:人体的皮肉筋脉,都各自有其所在的部位,而疾病也各有其适宜的孔穴,其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时,各有与其相对应的施治方法。切不可在实证时采用补法,也不要在虚证时使用泻法,否则,就会损不足而增加有余,这就是所谓的甚病,即病情会因此而加重。如果误泄了五脏腧穴,就会导致人死亡;如果误泄了三阳经输穴,就会使人产生恐惧;如果误夺了阴经之气,也会导致人死亡;如果误夺了阳经之气,则会使人发狂。这就是用针不当所带来的害处。
倘若在针刺之后未能得气,那么无论针刺了多少次,都必须耐心等待经气的到来;而一旦得气,就可以立即去针,无需再继续针刺。九针的形状各异,其功用也各不相同,必须根据病情的差异来加以选择和运用。针刺的关键之处,在于必须得气才能取得疗效,而疗效显着的,就如同风吹云散一般,天空会立刻变得晴朗,人们也能够清晰地看到青天。这些便是针刺的原理所在。
现在假如说五脏出现了疾病,那么这就如同我们的身体被刺扎了、物体被污染了、绳索被打结了、江河被淤塞了一样。然而,即便是被刺扎的时间很长,我们依然可以将其拔除;即使物体被污染的时间很久,我们也能够将其洗净;就算绳索打结的时间很长,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解开;哪怕江河淤塞的时间很久,我们还是能够将其疏通。
可是,有些人却认为疾病如果持续的时间太长,就无法治愈了,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那些真正善于运用针刺疗法来治疗疾病的人,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就如同在拔除刺、洗净污点、解开绳结以及疏通淤塞一样。虽然疾病存在的时间可能相对较长,但只要方法得当,仍然是可以被治愈的。
所以说,凡是那些认为疾病久了就不能治愈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针刺技术的精髓所在。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时,就如同用手去试探滚烫的沸水一般,需要迅速地将针插入穴位,然后又要快速地将针拔出,整个过程要轻盈而迅捷,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而在针刺治疗阴寒之病时,则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手法。此时,针刺的动作应该像客人离开时那样,虽然有些恋恋不舍,但还是要慢慢地将针拔出。这种缓慢的出针方式,可以让阴气得以缓缓地散发出来,从而缓解阴寒之症。
当遇到阴出现阳邪的热病时,应该选取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在针刺时,要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且不要过于担心,只要坚持到气邪退去之后再出针即可。如果邪气没有完全消退,那么就需要再次进行针刺治疗。
此外,如果疾病发生在上部且属于内脏方面的问题,那么应该选取阴陵泉穴进行治疗;而如果疾病发生在上部且属于外腑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应该选取阳陵泉穴进行施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