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过于滑利时,易患心风疝,这是由于气血在心经运行过于滑利,导致气滞血瘀所引起;气血运行涩滞时,会形成积聚和不时惊恐,因气血在阳明经运行不畅,从而积聚成疾,影响心神,导致惊恐不安。
太阳之气有余,会发生骨痹,身体沉重,因太阳之气过盛,使寒湿之邪侵袭骨骼,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足则会发生肾痹,因太阳之气不足,导致肾气虚弱,无法温煦肾脏,进而引发痹症;气血过于滑利时,易患肾风疝,这是由于气血在肾经运行过于滑利,导致气滞血瘀所引起;气血运行涩滞时,会形成积聚,不时发生癫病,因气血在太阳经运行不畅,从而积聚成疾,影响大脑功能,导致癫病发作。
少阳之气有余,会发生筋痹,胁肋憋胀,因少阳之气过盛,使筋脉受邪,气血运行受阻;不足则会发生肝痹,因少阳之气不足,导致肝气虚弱,无法疏泄气血,进而引发痹症;气血过于滑利时,易患肝风疝,这是由于气血在肝经运行过于滑利,导致气滞血瘀所引起;气血运行涩滞时,会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症,因气血在少阳经运行不畅,从而积聚成疾,影响筋脉和眼部功能,导致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因春天阳气生发,体内的气血也随之开始活跃起来,主要集中在经脉中运行,以适应春季万物生长的需要;
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因夏季阳气旺盛,经脉中的气血充满而流溢到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使得皮肤变得充实,以适应夏季人体代谢旺盛的需求;
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因长夏湿气较重,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充分地滋润于肌肉之中,以适应长夏人体活动量大的特点;
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因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肌体的腠理随之闭塞,皮肤的毛孔也收紧,气血主要集中在皮肤以适应秋季气候的变化;
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因冬季主导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在骨髓并贯通于五脏,以适应冬季人体需要保存能量的需求。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的阳气开始启动,地的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冰冻逐渐融化,水道通行流畅,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以适应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进入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就变得充实了,以适应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生命活动旺盛的状态;
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充分地滋润于肌肉之中,以适应长夏人体活动量增加、消耗较大的生理需求;
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肌体的腠理随之闭塞,皮肤的毛孔也收紧,气血主要集中在皮肤,以适应秋季气候逐渐凉爽、人体需要减少散热的变化;
冬季主导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在骨髓并贯通于五脏,以适应冬季人体需要保存能量、减少活动量的生理需求。所以,邪气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至于它们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驱除其邪气,驱除了邪气,气血就不会逆乱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只有顺应四时变化,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的发生。
天元纪大论
本篇节选主要论述了五运六气学说的一些基本法则,指出了五运气与四时变化、万物生灭的关系。
在古老的中医理论中,五运六气学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奥秘,还深刻阐释了人体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文中明确指出,五运六气的运行规律不可违背,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论断,如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此外,还提出了 “善言始者,必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这不仅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们处世哲学的精辟指导。
黄帝,作为古代智慧的象征,在文中向鬼臾区(wei yu qu)问道:(鬼臾区是传说中的上古医家,黄帝之臣,他擅于五行之说。)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主管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这些变化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进而影响人的五志,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
《六节脏象论》中提到,五运相因相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等到一年终结之时,又重新开始新的一年的情况,周而复始。对于这些,黄帝已经有所了解,但他更想深入了解五运和三阴三阳是怎样结合的。
鬼臾区再次跪拜回答说: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高明啊!五运和阴阳变化是天地运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遵循的纲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生成与死亡的起点与终点。在宇宙间,神明无处不在,而五运和阴阳变化正是神明运作的体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能不通晓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