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接着问道:“那么,痹病侵害六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岐伯解释道:“这正是饮食不节制、起居失去规律而引发腑痹的根源所在啊!六腑各自都有其特定的腧穴,当风寒湿气侵袭这些腧穴时,就会与内在不良饮食习惯所产生的病因相互呼应,从而导致病邪沿着腧穴侵入,并滞留在相应的腑脏之中。”
黄帝紧接着追问:“那么,用针刺来治疗这种病症应该如何操作呢?”岐伯回答道:“五脏分别有与之对应的腧穴,六腑也各有相应的合穴。我们只需循着经脉运行的路线,找到各自发病的部位,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疾病自然就能够痊愈了。”
黄帝思考片刻后,又提出一个问题:“营卫之气是否也会使人患上痹病呢?”岐伯耐心地解释道:“营气乃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它能够调和五脏的正常运转,并散布于六腑之间,最后汇入血脉之中。正因如此,营气才能够沿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联络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
卫气,源自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悍气,它具备流动迅速而滑利的独特特性。由于其无法进入脉中,因而主要循行于皮肤之中、肌肉之间,如同无形的护卫,熏蒸于肓膜之间,并广泛散布于胸腹之内。可以说,卫气在体内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然而,倘若营卫之气的运行出现违逆,不再遵循既定的常规,人便会因此生病。营卫之气一旦能够顺和协调,疾病便会有所好转乃至痊愈,这表明营卫之气的和谐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若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邪之气相合,通常不会引发痹病。这也提示我们,外邪的侵入与营卫之气的失调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黄帝听后,不禁赞许道:“讲得好!” 然而,他继续提出疑问:“痹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有的令人疼痛不堪,有则毫无痛感,有的表现为麻木不仁,有的呈现寒象,有的却显热象,有的皮肤干燥异常,有的则湿润油腻,这背后究竟是何缘故?” 这些问题显然引发了黄帝对痹病复杂症状的好奇和思考。岐伯作为医学智慧的化身,开始详细解释说:“疼痛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寒气偏多。寒气侵入体内,如同冰冷的水滴凝结在流动的河流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患者会感到疼痛难忍。而不痛却麻木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病邪深入体内,使得营卫之气的运行变得滞涩。虽然经络有时还能通行,但已经无法将充足的营养输送到皮肤等部位,所以不痛;但皮肤缺乏滋养,便会产生麻木之感。”“若患者表现为寒象,则是因为体内阳气较少,阴气偏盛。阴气与病气相合,进一步加剧了寒气的势力,因此患者会觉得寒冷。” 岐伯进一步分析道,“至于热象,则是由于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在病气的作用下,阳气与阴气相互冲突,阳气占据上风,故而患者表现出热象。”“那些多出汗的患者,多半是因为感受了过多的湿气。湿气与阴气相结合,而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有效驱散湿气。两气相合感应,导致患者出汗过多,身体湿润。” 岐伯的解释细致入微,让黄帝对痹病的症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黄帝似乎仍不满足,继续追问:“那么,得痹病而不疼痛的情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岐伯耐心地回答说:“痹病若发生在骨,则会使身体沉重,如同背负着无形的重担;若发生在脉,则会导致血液凝涩,流动不畅,如同河流被淤泥堵塞;若发生在筋,则会使筋脉屈曲,无法伸展,如同被束缚的绳索;若发生在肌肉,则会使肌肉麻木,如同失去了感知的木头;若发生在皮肤,则会使皮肤感觉寒冷,如同置身于冰窖之中。正因为存在这五种不同的情况,所以患者并不会感到疼痛。一般来说,凡属痹病一类疾患,遇到寒冷则会加剧筋肌的拘急,如同被冻结的湖水;遇到炎热则会使得筋肌松缓,如同融化的冰淇淋。”黄帝听后,满意地点头道:“讲得好!” 他对岐伯的精彩解释表示认可和赞赏。
那么,亲爱的伙伴们,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这些知识能对您有所帮助。明天我们将继续探讨其他有趣的话题,期待与您再次相聚,共同探索医学的奥秘!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