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怕风,身体疲倦乏力,四肢慵懒不愿活动,面色略显微黄,食欲不佳,不想进食。在诊察时,应重点观察鼻尖,若鼻尖呈现黄色,则可初步判断为脾风。
肾风的症状包括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肥胖,腰脊疼痛难以挺直,面色黑如烟灰,小便不畅。诊察时,需着重观察面颊,若面颊呈现黑色,则可能是肾风所致。
胃风的症状有颈部多汗,畏惧风邪,饮食时吞咽困难,膈塞不通,腹部容易胀满,穿衣过少时腹部会发胀,食用寒凉食物后容易发生泄泻。诊察的关键在于观察患者的形体,若形体消瘦而腹部却胀大,则可能是胃风的表现。
头风的症状为头面部多汗,惧怕风邪,每当起风的前一天,病情就会加重,头痛剧烈,甚至不敢离开室内,而待到起风的当日,病痛则会稍有减轻。
漏风的症状是多汗,甚至连单薄的衣服都无法穿着,进食时也会出汗,严重时全身都会出汗,喘息时害怕风邪,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湿,口干易渴,难以耐受劳累。
泄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汗水浸湿衣裳,口中感觉干焦,身体不耐劳累,周身疼痛且伴有发冷的感觉。
黄帝听后,赞叹道:“讲得好!”
痹论篇
接下来,岐伯开始讲述痹论篇的内容。所谓痹,就是指闭塞阻隔不通的病症,其常见症状包括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便等。
岐伯指出,痹病的主要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一起侵入人体。由于感受邪气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病人的体质各异,就会产生不同的病症。
黄帝对此产生疑问,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道:“风、寒、湿这三种邪气相互夹杂,侵入人体后就会形成痹病。其中,如果风邪偏重,就叫做行痹;如果寒邪偏重,就叫做痛痹;如果湿邪偏重,就叫做着痹。”
黄帝继续追问:“痹病又分为五种,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道:“在冬天患上这种病,我们称之为骨痹;在春天患病,就叫筋痹;夏天发病则是脉痹;长夏得病的话,被称为肌痹;而在秋天出现此病症,就叫做皮痹。”
黄帝接着问道:“如果这种病向内侵袭,影响到了五脏六腑,那是受到了什么样的邪气影响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假如疾病长时间没有得到治愈,那么邪气就会逐渐侵犯并沾染到与之相匹配的内脏。因此,骨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感染到肾脏;筋痹若未能痊愈,再次遭受邪气入侵,就会感染到肝脏;脉痹若未能根治,再次被邪气侵犯,就会感染到心脏;肌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扰,就会感染到脾脏;皮痹若未能治愈,再次遭受邪气攻击,就会感染到肺脏。我刚才所说的这些痹症,都是由于各个脏器在其各自所主的季节里,反复受到风、寒、湿气的侵袭而导致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的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表现为烦闷胀满,喘息不止,甚至会有呕吐的现象发生;心痹的症状则是血脉运行不畅,导致心烦意乱,心悸不安,还会突然出现气逆上冲而喘息的情况,同时伴有咽干、嗳气等症状,逆气上冲时还会引起恐惧之感;肝痹的症状主要是夜间睡眠时常常容易受惊,口渴饮水较多但小便也相应增多,且气逆向上会牵引至小腹,犹如怀孕一般;肾痹的症状是身体容易出现肿胀,臀部着地而双脚无法行走,脊柱弯曲变形甚至高过头顶;脾痹的症状为四肢疲倦乏力,咳嗽时会呕出汁水,进而导致胸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繁饮水却无法正常排尿,腹肠之气上逆引发喘息急迫,有时还会出现泄泻的情况;胞痹的症状是小腹膀胱部位按压时会感到疼痛,就好像里面灌注了热水一样发烫,同时小便也会出现滞涩不通畅的现象,并且鼻子会流出清涕。
五脏的精气,处于安静状态时就能得到滋养和守护,而处于躁动状态时则会被耗散和消亡。人如果饮食过度,肠胃就会受到损伤。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呼吸急促,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肺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忧伤思虑,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心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遗尿,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肾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疲乏口干,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肝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肌肉消瘦,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脾脏。
各种痹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治愈,就会进一步向体内深入发展。然而,那些风邪偏盛的痹病却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的人,有的会死亡,有的会长期忍受疼痛而难以痊愈,还有的却容易痊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如果侵入五脏,就会导致死亡;痹病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间,就会引起长期的疼痛且难以治愈;痹病如果只停留在皮肤之间,就比较容易痊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