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严府朱门外车马塞道,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纷至沓来,皆欲求见首辅一探究竟。
然而严府门扉紧闭,严济竟以“身体不适”为由,将所有人一概拒之门外。
众人被阻于门外,不由得聚作几处,低声议论。
皆言西山党近日连遭重挫:先是吏部侍郎秦孝成暴毙。
随后东南一系的官员又被连根拔起,原本都以为严党大势已去。
谁料今日朝堂风云突变,太子遭疑,严济的老对手李义林遭贬。
原东南总督胡宪林竟入京擢升太傅,而这胡宪林原本便是严济东南旧部。
看似失势的严阁老,竟仍是那只翻云覆雨手,笑到最后的依然是他。
一时间,官员们纷纷揣测太子究竟因何“抱恙”,是真病还是失宠?
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
回望那深闭的严府大门,众人虽不得入,却也不得不叹服于严济的老谋深算、棋高一着。
府邸深处,书房内烛火摇曳,与门外的喧嚣截然不同。
严济独自坐在太师椅上,身形隐在昏暗的光线中,脸上非但毫无得意之色,反而阴沉得如同寒冰。
他指尖无意识地叩着紫檀木的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忽然冷笑一声,声音低哑地自语道:
“呵…终归还是皇上棋高一着啊。”
“老夫布下重重先手,原以为可渔翁得利,即便不能彻底废了太子,也能断其羽翼,令他元气大伤…可万万没想到,陛下竟反手来了这一招釜底抽薪!”
他目光锐利如刀,仿佛穿透重重墙壁,直望向东南方向。
“将李义林调离中枢,贬于东南…陛下这是要借着巡抚之位,行清查之实,是要一寸寸地、彻底刨断老夫在东南的根基啊。”
严济缓缓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最后一丝犹豫已被冰冷的决绝所取代。
“事已至此,便休怪老夫…只能兵行险着了!”
次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骤然席卷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太子以幼童炼丹的骇人传闻,如同野火般在茶楼酒肆、坊间阡陌疯狂流传。
所有事件的时间点被巧妙地串联起来:
太子恰在此时“抱恙”幽禁东宫。
其师李义林旋即被远谪东南。
甚至连沐阳公主身披德明皇后旧日凤冠霞帔入宫的细节也被添油加醋地宣扬开来。
这一连串事件环环相扣,逻辑严丝合缝,由不得市井小民乃至朝中小吏不信。
流言愈传愈烈,细节愈发栩栩如生,不过一日之间,已是满城风雨,沸反盈天。
太子的声誉一落千丈,民间的愤慨与猜疑如同沸腾的滚水,再也压制不住。
早朝,金銮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文武百官垂首屏息,连平日里最受器重的几位近臣也深深低着头,不敢直视御座。
“砰——!”
一声巨响猛然炸开。
元康帝一掌拍在龙椅的鎏金扶手上,震得御案上的茶盏嗡嗡作响。
他霍然起身,龙袍因剧烈的动作而抖动,双眼此刻燃烧着骇人的怒火,逐一扫过殿下噤若寒蝉的群臣。
“说!” 皇帝的怒吼声如同沉雷,在大殿梁柱间回荡。
“都给朕抬起头来!” 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从齿缝中挤出话语,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发颤:
“朕,一夜未眠!京城上下,坊间巷陌,传的都是些什么?啊?!
那些污秽不堪、悖逆人伦的风言风语,究竟是从谁的嘴里、从哪个阴沟里爬出来的?!”
他猛地上前一步,手指狠狠指向丹陛之下。
“太子清誉,皇室颜面,岂容如此践踏!朕告诉你们,此事,没完!”
他的目光如同刀锋,刮过每一个人的脸。
“查!给朕严查!一查到底!无论是谁,无论牵扯到哪一级的官员,一经查出,朕绝不姑息!
朕倒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朕的眼皮底下,行此构陷储君、动摇国本之毒计!”
可查归查,元康帝心里很清楚,此事若是没有个交代,百姓的怒火是压不住的。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将四个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冰冷的金砖地上。
空气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元康帝坐在宽大的书案之后,往日的神采荡然无存。
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眼窝深陷,皱纹深刻,鬓角竟已斑白一片。
握着扶手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微微颤抖着,透露出一种被掏空般的疲惫与无力。
“说吧…”他的声音沙哑,打破了令人难堪的沉默,“现在…这件事,究竟该如何收场?”
新上任的次辅胡宪林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首辅严济。
后者却如老僧入定,眼帘低垂,纹丝不动,仿佛周遭一切都与他无关。
“朕叫你们来,不是让你们在这里大眼瞪小眼的!”元康帝的语调陡然升高,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躁怒。
严济这才缓缓抬眼,目光平静无波,躬身道:“启禀圣上。欲妥善处置此事,您需先告知臣等…实情究竟为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打一个不吱声,因为我懂法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一打一个不吱声,因为我懂法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