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原本消耗的混沌本源,也能从这炼化后的精纯能量中得到极其细微的补充。
这已不仅仅是在赶路,更是一种在极限环境下,对心性、意志与力量掌控的极致磨砺。
秦婉儿的气息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内敛、深沉,对混沌之力的运用也愈发精妙入微,心念一动,护罩的强度与形态便可随之调整,消耗更少,效果更佳。
秦婉儿甚至能隐隐感觉到,那层通往炼虚境的、玄之又玄的屏障,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而怀中沉睡的秦源,在这漫长的航行中,身体也在自发地吸收着从秦婉儿体内散逸出的、经过混沌之心提纯后的精纯混沌之气。
秦源的先天灵体在这种最接近本源力量的滋养下,变得更加凝实通透,肌肤下仿佛有莹莹宝光流动。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源儿小小的眉心处,一个极其淡薄、若隐若现的玄奥符文,正悄然浮现。
那符文的形态,竟与星枢传承中,那宏伟蓝图“混沌核心”的初始构型,有着惊人的神似。
不知在虚空中漂流了多久,这一日,秦婉儿敏锐地感应到前方传来一阵微弱的、但相对稳定的能量波动。她精神一振,调整方向,带着秦源缓缓靠近。
那是一个小型的破碎位面,大小约莫相当于记忆中的青州。位面中早已失去了所有的生机,大地干裂出深不见底的沟壑,山脉崩塌,乱石嶙峋,只有一些风化的残破建筑遗迹,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孕育过一个辉煌的文明。
从那些塔状的建筑残骸和某些石刻符号的风格来看,这并非星殒古道的科技文明,而是另一种偏向原始、似乎崇拜自然力量的修行文明。它的毁灭,源于某种可怕的天灾,或是……一场席卷整个世界的战争。
秦婉儿操控着光罩,缓缓降落在这片死寂的大地上,最终停留在最大的遗迹——一座半边已经坍塌的巨大石塔前。
秦婉儿本意只是寻找一个相对稳固的地方,稍作休整,平复一下长时间航行带来的心神疲惫。
然而,就在她准备盘膝坐下时,一股极其隐晦、却与她自身所修的浩然正气产生微妙共鸣的气息,如同沉睡古琴被拨动了一根弦,从石塔底部的深处传来!
这感应极其微弱,若非秦婉儿此刻心神高度集中,且对自身道力感应敏锐,几乎无法察觉。
秦婉儿心中一动,抱着秦源,循着那丝感应,破开层层叠叠的废墟与阻隔,不断向下深入。
最终,在一个被古老禁制封印、却因岁月流逝而力量大减的密室中,她看到了一具盘膝而坐、早已化为白骨的遗骸。
遗骸保持着寂坐的姿势,骨骼呈现出一种温润的玉色,历经漫长岁月而不朽,可见其生前修为之精深。
在遗骸身前的地面上,平整地摆放着一卷以某种不知名兽皮制成的古老经卷。
经卷本身毫不起眼,甚至边缘有些磨损,但上面却散发着一种微弱的、纯净的圣道辉光,那正是吸引秦婉儿前来,与她浩然正气共鸣的源头。
秦婉儿深吸一口气,对着遗骸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卷兽皮经卷。展开的瞬间,那上面以古朴道文书写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直接映入她的识海。仅仅阅读了开篇数行,秦婉儿便心神剧震,几乎难以自持!
这并非秦婉儿预想中的某种高深修炼功法或神通秘籍,而是一位不知名的上古圣贤,在观测星空运转、体悟自然造化、明心见性之后,留下的关于“人道”与“天道”关系的论述手稿!
其中许多核心观点,诸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竟与师尊董砚所传的儒门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在表述上更为古老,更为接近某种本源大道!
这位无名圣贤在手稿中阐述,“人道”并非“天道”的附庸或模仿者,而是宇宙本身所蕴含的“仁心”作用在生命层面上,特别是在具备灵性与道德的人类身上有具体彰显。
无名圣贤认为,人心深处的那一点“仁”,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非后天习得,而是与天地孕育万物、滋养万灵的那颗“生物之心”,本是一体同源,无分彼此。
因此,修行者所谓的“明心见性”,并非是要脱离人世,追求独善其身的逍遥,而是要“以人心体天心”,通过不断扩充、践行内心的良知与仁德,去印证、去彰显那宇宙本有的“天理”。
更进一步,圣贤甚至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以人道补天道之不足。他认为生命的意志,尤其是向善、求序、创生的意志,本身就是宇宙宏大法则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能与天地之力共同维系和促进宇宙的“生生之德”。
这条道路,与星殒古道文明那集合举族之力,试图以无上科技和外力创造“混沌核心”来强行平衡、修复宇宙的宏大思路,截然不同!
一个是由内而外,以人为本,倚重心灵与道德的力量;一个是由外而内,倚仗知识与造物,强调物质与能量的重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满级儒圣,我的力量是读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满级儒圣,我的力量是读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