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砚圣殒带来的巨大悲痛,如同沉重的铅云,压在每一个圣院弟子的心头。
然而,这极致的悲伤并未将众人压垮,反而在秦婉儿坚毅身影的引领下,逐渐转化为一股同仇敌忾、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圣院这台曾因支柱倒塌而几近停摆的庞大机器,开始擦干血迹,抹去泪水,在一种悲壮而肃穆的氛围中,重新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重整旗鼓的第一步,便是稳定内部,抚平创伤。
秦婉儿展现出远超其年龄的沉稳与担当。她并未因悲痛而将自己封闭,而是强忍着失去至亲师尊的剜心之痛,亲自走入伤员之中。
她运转体内那源自混沌本源的生生之力,指尖流淌出温润而充满造化气息的青色光华,细致入微地为每一位受伤的弟子梳理经脉,滋养其受损的根基。
这过程极为耗神,但秦婉儿毫无怨言,那张尚带稚气却已初具威仪的容颜上,只有专注与柔和。
不仅仅是疗伤,在处理圣院繁杂事务时,秦婉儿亦展现出令人信服的决断力。
对于在此战中奋勇当先者,她不吝赏赐,将董砚遗留的部分丹药、典籍公开授予;
对于极少数因恐惧而退缩者,她也并未苛责,而是依规处置,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处事公允,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之下,很快便赢得了所有门人弟子发自内心的敬服。
秦婉儿那“代圣师”的地位,不再仅仅源于董砚的指定,更源于她自身日渐显露的威望与能力,彻底稳固。
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圣院亦未封闭自守。
秦婉儿深知,此劫关乎整个天下,圣院不能独善其身。她亲自挑选口才极佳、修为精深的弟子作为使者,将董砚圣殒的详细经过,以及幽冥教主与归墟之眼勾结、意图血祭苍生的骇人真相,毫无保留地公之于天下。
消息传出,举世皆惊,继而陷入一片悲恸之中。
董砚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帝王或仙门盟主,但他守护苍生、舍身取义的壮举,以及其平素传道授业、有教无类的崇高品格,早已赢得无数修士与凡人的由衷敬仰。
从繁华帝都到偏远村落,从修真坊市到世俗茶馆,人们都在传颂着“董圣师”的名号,自发地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
素白的纸花挂满了中土许多城镇的街巷,袅袅的祭香寄托着亿万生灵的哀思。
圣院的声望,非但没有因董砚的离去而跌落,反而因其悲壮的牺牲与继续扛起对抗黑暗大旗的决绝,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峰。
许多原本持中立态度、甚至曾对圣院快速崛起心存疑虑的宗门势力和散修高人,在听闻真相、感佩苏砚之德后,纷纷摒弃前嫌,不远万里前来投靠。
他们并非单纯寻求庇护,更是愿奉秦婉儿为首,将力量汇聚一处,共同应对那悬于头顶的覆世大劫。
朝廷方面,女帝姬明月在巨大的悲愤与震撼中,力排众议,以从未有过的强硬姿态,连下三道圣旨。
其一,追封董砚为“护国圣师”,享人族最高祭祀,其功绩载入史册,永世传颂。
其二,宣布倾举国之力,包括国库资源、各地镇守军队、皇室密藏,无条件支持圣院一切抗敌之举。
其三,严厉申饬任何在此危难时刻仍试图内耗或作壁上观的势力,近乎是以帝王威严,强行整合人族力量。
与此同时,道门魁首太清宫的玄玑真人,亦在沉默数日后,于宗门祖师殿前公开发声。
玄玑真人痛陈幽冥教之恶行,直言归墟之眼乃万灵之共敌,并郑重宣布,太清宫上下与圣院同进同退,共存共亡!
经此一役,正道的力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一个以圣院为核心,囊括了大周朝廷、太清宫等顶尖势力,以及无数中小宗门、散修力量的“抗劫联盟”雏形初现。
董砚的牺牲,如同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原本可能松散的力量,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然而,身处风暴中心的秦婉儿,头脑却异常清醒。她深知,团结与声望只是第一步,是凝聚人心、共度时艰的基础。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幽冥与归墟未来必然更加猛烈的反扑,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此界天道持续崩溃的根源性问题。
这一日,圣院核心层——秦婉儿、张牧之、吴青松、武镇岳、孟浩等人,再次齐聚于修缮一新的议事大殿。
殿内气氛凝重而专注。
“幽冥教主投影被师尊以生命摧毁,其本体必然受创,但根基犹在,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
张牧之声音沉稳,分析着当前局势,“而归墟之眼,此次虽只是冷哼退去,但其威胁,恐怕比幽冥教主更甚。我们必须尽快提升整体实力,方能应对。”
吴青松看了看面前悬浮着天机盘的虚影,无数细小的符文在其中流转:
“根据天机盘持续推演,以及各地暗线传回的情报综合分析,幽冥教残余势力正在大规模收缩,行动诡秘,似乎在暗中酝酿更大的阴谋。而归墟之眼的动向……更加难以捉摸,它似乎并非单纯破坏,更像是在这片天地间寻找着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满级儒圣,我的力量是读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满级儒圣,我的力量是读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