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圣院初代弟子五人:李石、赵明诚、孙铁柱、秦婉儿、吴青松。
圣院依旧简朴,却因这几人的加入,悄然多了一份生机。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满圣院小小的天井。
苏砚立于院中老槐树下,青衫素净,神情平和。李石、赵明诚、孙铁柱、秦婉儿、吴青松五人,按照入门先后,分列于他面前,垂手恭立。
林风则依旧盘坐在槐树另一侧的阴影里,如同守护的磐石,气息沉凝。
“圣院之道,首重明理养气。”董砚的声音清朗,如同山涧清泉,流淌在晨光熹微的院落中。
“理者,天地万物运行之序,人心向背之本源。气者,浩然之气,乃明理循道、心念纯正所生之正大光明之力。理明则气生,气壮则神完。”
他的话语并不深奥,却直指核心。五人聚精会神地听着,连呼吸都放轻了。
“今日起,每日卯时三刻,于此院中,晨诵《礼记·大学篇》。”董砚目光扫过五人,“诵经,非为记诵,乃为体悟。
字字句句,皆含圣贤智慧,明德修身之要义。诵时,当凝神静气,心与文合,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理’之意蕴。”
说罢,他不再多言,率先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仿佛与天地间某种无形的节奏相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李石五人连忙收敛心神,跟着董砚的声音,齐声诵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初时,五人的声音参差不齐,或紧张,或生涩。
孙铁柱识字不多,有些字句念得磕磕绊绊。
秦婉儿声音低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赵明诚和吴青松则显得沉稳些,但也难掩初次参与的拘谨。
然而,随着一遍遍的诵念,在董砚那平和而蕴含着无形引导力量的声音带领下,五人渐渐沉浸其中。
他们抛开了杂念,努力去感受那古老文字中蕴含的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念与道德规范。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当五人真正凝神静气,心意渐渐与经文相合时,一股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温润气息,开始在他们周身缓缓流转。
那气息如同清晨的薄雾,淡薄而清新,源自他们自身的心念,又似乎与圣院这片被净化、被董砚赋予特殊气息的天地隐隐呼应。
李石身上的气息最为活泼,带着少年人的纯净;
赵明诚的气息则显沉稳,如同初生的新芽;
孙铁柱的气息带着泥土的厚重与朴实;
秦婉儿的气息则如涓涓细流,带着抚慰的力量;
吴青松的气息则显中正,如同久经冲刷的河石。
五股微弱的气息,随着诵经声,在小小的天井中交织、共鸣。
虽然微弱,却如同星星之火,在这方初立的圣院中点燃了第一缕属于他们自身的“道”之光华。
林风盘坐在槐树下,斗笠下的双眼微微睁开一条缝隙。
他清晰地感知到了那五股微弱却纯净的气息,以及气息交织时产生的、极其微弱的共鸣波动。
这股波动,与他自身精纯的剑元迥异,却同样带着一种正向的、温和的力量,如同阳光下的幼苗在舒展。
董砚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沉浸于诵经中的弟子们,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微澜。
他看到了那微弱气息的萌发,看到了共鸣的形成。这第一步,走得尚算平稳。
晨诵结束,李石带着孙铁柱去整理东厢房——那里暂时作为男弟子的居所。
秦婉儿则默默地拿起扫帚,开始清扫院落。
吴青松则走向角落的书架,小心地整理擦拭着那些不多的书卷。
赵明诚则被董砚唤至一旁,低声询问他一些对经文的理解。
一切井然有序,圣院迎来了它第一个平静而充实的清晨。
然而,在这片初生的宁静之下,一股极其阴冷、污秽的暗流,正悄然渗透。
午后,吴青松在整理书架时,目光被书架上那本苏砚时常翻阅的《云州风物志》吸引。
这本陪伴先生许久的书,书页边缘已有些磨损。出于敬重和一丝好奇,他小心地将书取下,想拂去上面的微尘。
就在他的手指触及书页的刹那!
一股极其微弱、却阴寒刺骨、带着强烈恶意的气息,如同细小的冰针,猛地从书页的某个角落刺入他的指尖!
“嘶!”吴青松倒吸一口冷气,手指如同触电般缩回!一股难以形容的冰冷、麻痹感瞬间沿着指尖蔓延向手臂,让他半边身子都微微一僵!
同时,一股混杂着怨毒、诅咒、污秽的负面情绪,如同最肮脏的污水,猛地冲入他的脑海!
眼前仿佛瞬间出现了幻觉:扭曲痛苦的面孔,流淌的污血,腐烂的尸体……耳边响起了凄厉的哭嚎和怨毒的诅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满级儒圣,我的力量是读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满级儒圣,我的力量是读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