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圣殿的麦秆屋顶还沾着晨露,粥房的第一锅麦仁粥刚冒出热气,圣殿门口便来了一群特殊的 “学生”—— 灵植界的年轻农夫背着锄头,机械界的学徒捧着工具箱,域外群落的少年攥着灵草种子,跨域幼儿园的孩子们牵着彼此的手,他们是超宇宙 “第一期圣殿传承班” 的学员,来这里学习 “如何做一个懂共生、有温度的生灵”。
林念月站在莲藤拱门下,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 “传承手册”—— 手册封面是凡界麦秆编织的,内页贴着不同界域的共生故事剪报,她笑着翻开第一页:“今天我们不学宏大的法则,只学三件事:听一段过去的故事,做一件有用的小事,说一句温暖的话 —— 这就是圣殿传承的全部意义。”
所谓 “永恒传承”,从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圣殿每一个角落的 “活智慧”—— 是记忆墙里能共鸣的故事,是智慧角里能动手的工具,是粥房里能分享的热粥,让万族生灵在 “听、做、说” 中,把超宇宙的共生初心,变成刻在骨子里的日常。
第一幕:记忆传承 —— 让过去的故事 “活” 起来
圣殿的记忆墙不再是沉默的展品,而是通过 “本源共振技术” 与 “互动叙事设计”,让每一件记忆之物背后的故事,都能被生灵沉浸式感知,让 “过去” 与 “现在” 在共鸣中连接:
1. 记忆共振:沉浸式触摸 “共生过往”
记忆墙前的 “共振台” 上,放着一枚巴掌大的 “本源共鸣石”—— 生灵只需将手放在石上,选择一件记忆之物,就能通过意识共振,“亲历” 这件物品背后的故事:
触摸王大爷的旧镰刀,会看到当年老农们顶着烈日挖灌溉渠的场景:王大爷的镰刀砍断杂草,年轻的小王在旁递水,林峰蹲在渠边教大家 “找坡度”,汗水滴在土壤里,却没人喊累;
握住阿铁的旧扳手,会 “走进” 机械界的维修铺:阿铁蹲在地上,帮李奶奶修漏水的水管,苏清月在旁递工具,还教他 “用扳手要轻一点,别碰坏老人家里的瓷砖”;
翻看孩童的共生画,会 “置身” 跨域幼儿园的麦田:莲莲和铁蛋一起种麦,莲莲的雾态灵能帮麦苗挡雨,铁蛋的机械玩具改成 “浇水器”,两人笑得比麦穗还灿烂。
“以前听老人说‘挖渠的日子’,总觉得很遥远,现在通过共振看到,才知道原来‘共生’就是大家一起流汗、一起把渠挖通。” 灵植界的年轻农夫阿禾,摸完共振石后眼眶微红,“以后我种麦,也要像他们一样,多帮邻居看看田,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收成。”
2. 故事传承人:让记忆 “口口相传”
圣殿还设立了 “故事传承人” 岗位,由亲历过共生故事的老生灵担任 —— 王大爷每周三都会坐在记忆墙旁的老木椅上,给学员们讲 “当年种麦的小事”;阿铁每月会来一次,带着自己的旧扳手,演示 “如何用温柔的力气修设备”;甚至连凡界轮回时,林峰夫妇认识的江城老工匠,也通过 “本源投影”,给学员们讲 “凡界修旧物的道理”。
“我爷爷当年用这把镰刀,帮邻居收了半亩倒伏的小麦,自己家的麦都发芽了,却笑着说‘麦子烂了能再种,人情淡了补不回来’。” 王大爷摩挲着镰刀把,声音里满是岁月的温度,“你们要记住,共生不是‘算清楚谁帮谁’,是‘别人需要时,先伸一把手’。”
这些 “口口相传的细节”,比共振技术更能打动人心 —— 年轻学员们会把故事记在笔记本上,回家后讲给家人听,像蒲公英的种子,让记忆越传越远,让初心越扎越深。
第二幕:实践传承 —— 让有用的智慧 “用” 起来
智慧角不再是静态的工具陈列,而是变成了 “动手实践工坊”,学员们可以在这里用老工具做实事、学真技,让共生智慧从 “知道” 变成 “做到”:
1. 老工具新用:在操作中悟共生
智慧角的老工匠工作台上,阿铁的榫卯零件、苏清月的维修手记都对学员开放,甚至连王大爷的旧锄头,都能用来在实践田翻土 ——
机械界的学徒小铁,跟着老工匠学用榫卯零件拼 “本源灯底座”:老工匠教他 “榫卯要严丝合缝,就像共生要互相适配,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小铁拼坏了三次,终于做出一个稳固的底座,他特意在底座刻上 “给李奶奶用”,说 “要像阿铁师傅那样,修东西先想人”;
灵植界的阿禾,用王大爷的旧锄头在实践田种麦:老农夫教他 “锄头入土要浅,不然会伤麦根,就像帮人要懂分寸,不能好心办坏事”,阿禾跟着学了一上午,终于种出整齐的麦垄,他摘下草帽给麦苗挡太阳,说 “现在才懂‘爱惜植物’不是说说而已”;
域外的少年阿泽,在智慧角学用灵草编 “防虫网”:域外老生灵教他 “灵草要选韧性好的,编织时要留透气孔,就像和其他界域相处,既要互相保护,也要给彼此空间”,阿泽编好的防虫网,刚好罩住实践田的莲苗,他笑着说 “以后要帮更多莲苗挡虫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药王重生之都市崛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药王重生之都市崛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