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宇宙第一届永恒共生节的麦香还未散去,凡界新村的麦田旁,一群生灵正围着一张 “圣殿草图” 讨论 —— 图纸上没有高耸的尖顶,没有威严的立柱,只有一圈用凡界麦秆勾勒的 “圆形轮廓”,轮廓内标注着 “记忆墙”“智慧角”“实践田”,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 “粥房”,像极了放大版的 “邻里小院”。
“这不是‘高高在上的圣殿’,是我们万族的‘共生家’。” 林峰蹲在草图旁,用树枝指着 “实践田” 的位置,“这里要种上凡界的小麦、灵植界的莲苗、域外的灵草,就像超宇共生树那样,让每一种植物都能在这里扎根;那边的粥房,要能让路过的生灵随时喝上一碗热粥,就像当年在江城的出租屋里那样。”
苏清月握着一把从凡界带来的麦种,轻轻撒在草图旁的土壤里:“永恒圣殿的‘永恒’,不在石头有多坚固,而在有没有生灵愿意在这里种麦、煮粥、分享故事 —— 我们要建的,是‘能留住共生记忆的地方’。”
所谓 “永恒圣殿”,从始至终都不是 “权力的象征”,而是超宇宙 “平凡共生记忆的载体”—— 是用万族的双手、万族的材料、万族的心意共同搭建的 “共生空间”,藏在超宇宙的中心,却贴着生灵的日常。
第一幕:筑殿契机 —— 从 “记忆” 到 “载体” 的自然需求
永恒圣殿的提议,源于超宇宙生灵 “留住共生记忆” 的朴素愿望,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对 “日常温暖” 的眷恋:
1. 生灵的 “记忆之盼”
永恒共生节上,老农王大爷的一句话,成了筑殿的起点 ——
“我们这辈人还能记得跟着林圣尊种麦、跟着苏圣母修屋顶的日子,可等我们走了,下一辈、再下一辈,还能记得这些吗?”
这句话让在场的生灵都沉默了 —— 跨域生态带的灌溉渠、凡界新村的麦种、超宇共生树的嫩芽,这些 “共生的见证” 都在生长,可那些 “带着温度的故事”,却怕随着时间慢慢淡去。
跨域幼儿园的孩子们,抱着自己画的 “共生故事画” 来找林念月:“念月姐姐,我们能把画放在一个‘永远不会丢的地方’吗?我们想让以后的小朋友也知道,我们一起种过麦、一起修过玩具。”
甚至连域外群落的生灵,也送来 “域外灵草标本”:“这是我们融入超宇宙时种的第一株灵草,我们想把它留下来,告诉以后的域外伙伴,超宇宙是‘会接纳我们的家’。”
“我们不是要建‘冰冷的博物馆’,是要建一个‘能让记忆活起来的地方’。” 林峰在万族议事会上说,“在这里,后代能看到当年的灌溉渠图纸,能摸到当年的镰刀,能听到当年的故事 —— 这才是对‘永恒’最好的守护。”
2. 材料的 “共生之选”
圣殿的材料,没有选择坚硬的 “超宇晶石”,而是来自万族生灵的 “日常之物”,每一件材料都藏着一段共生故事:
凡界的麦秆与木材:凡界新村的老农们,将收割后晒干的麦秆捆成束,说 “麦秆能编屋顶,还能留住麦香,让圣殿里总有‘丰收的味道’”;他们还送来自家老宅拆下来的旧木材,“这木材用了几十年,上面有我们的温度,比新木材更懂‘家’的意思”。
灵植界的莲木与藤蔓:灵植界的工匠们,用超宇共生树的 “侧枝莲木” 做柱子 —— 这些侧枝曾为孩童遮过阳、为老农挡过雨,带着 “守护的记忆”;他们还用莲藤编织 “记忆墙的框架”,说 “莲藤会慢慢生长,能把故事‘裹在里面’,永远不会掉”。
机械界的榫卯零件与旧工具:机械界的工匠们,拒绝用 “新造的金属件”,而是收集了 “老工匠用过的榫卯零件”“修过无数家电的旧扳手”,说 “这些零件上有我们的手纹,有我们修过的故事,能让圣殿‘带着烟火气’”。
域外的灵草与晶石:域外群落的生灵,送来 “域外灵草的种子”,说 “我们要让灵草在圣殿里生长,告诉大家我们‘一起活下来’的故事”;他们还送来 “域外晶石”,这些晶石能折射出 “超宇光带的颜色”,夜晚时能照亮记忆墙,像 “星星在讲故事”。
“每一件材料,都是一个‘活着的故事’。” 苏清月摸着凡界的旧木材,能清晰感知到上面残留的 “老农的温度”,“用这些材料建起来的圣殿,才不是‘石头堆’,是‘万族的心意堆’。”
第二幕:筑殿过程 —— 万族动手的 “共生之役”
圣殿的建设,没有 “工匠团队”,只有 “万族生灵的志愿队”—— 从老人到孩童,从灵植界到域外群落,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心意,蹲在超宇宙中心的土地上,一起夯土、一起编织、一起搭建:
1. 老农与孩童的 “屋顶之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药王重生之都市崛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药王重生之都市崛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