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4 权限,如同一把金色的钥匙,为梁熠打开了“深蓝”基地深处更多紧锁的大门。他的个人终端接入了更高层级的内网,可访问的数据库体积膨胀了数个数量级,里面不再是公开的学术论文,而是大量标注着“内部”、“秘密”甚至“绝密”的前沿研究报告、未公开的实验数据、以及针对某些未来技术的战略性预判文件。
仅仅是浏览这些资料的目录,就足以让任何一位科学家心跳加速。这里面涉及的技术领域,从颠覆性的聚变能源新构型、基于新材料的太空推进器原理、到能够模拟全球气候系统的下一代超算架构,甚至还有关于意识上传、量子引力探测等近乎科幻的长期探索项目。
这是一个由国家力量支撑的、面向未来的宏大科技图谱。 梁熠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偶然闯入了巨人宝库的孩子,既兴奋又有些惶恐。与这些关乎国运的宏大项目相比,他之前解决的医学和量子难题,似乎都成了“小打小闹”。
秦卫国给他的那个关于“量子引力与时空度量”的硬盘,他也粗略浏览了一下。里面的设想极为大胆,试图在普朗克尺度的框架下,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数学工具之艰深,远超他目前的知识储备。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漫长岁月去慢慢啃的硬骨头。
然而,一个更紧迫、也与他现有能力更契合的项目,很快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
在高级研究员专属的线上协作平台“深空”上,一个名为 “天工计划” 的项目摘要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个旨在研发“具备自主科学发现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框架”的绝密计划。其目标并非制造下棋或画图的AI,而是要创造一个能够像人类科学家一样,自主提出科学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分析数据并修正理论的“AI研究员”。
计划的当前负责人,是基地内另一位顶尖的AI理论专家,司徒清明教授。摘要中提到,项目在核心的“科学直觉建模”和“因果推理引擎”方面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现有的深度学习模型无法产生真正原创性的、可证伪的科学猜想,更像是高级的数据拟合工具。
“具备自主科学发现能力的AI……” 这个目标让梁熠感到一种灵魂上的震颤。这不正是他和Gaia一直在无意中践行的模式吗?他提供那些超越常规的、源于“宇宙心流”的灵感和方向性直觉,而Gaia提供无穷的算力、严谨的逻辑推演和海量知识支撑。如果他们这种协作模式能够被抽象、被理解、甚至被复制……
这个想法让他激动不已。他几乎立刻通过内部系统,向“天工计划”项目组提交了访问详细技术文档和当前瓶颈说明的申请。
申请很快被批准了。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欢迎,而是一封措辞礼貌却带着明显距离感的邮件,来自司徒清明教授本人:
“梁熠研究员,欣闻你在量子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天工计划’欢迎不同领域的专家提供宝贵见解。相关技术文档已开放权限。然本项目涉及AI核心理论基础,与具体应用领域差异较大,建议先熟悉基本框架后再行深入交流。项目组每周三上午有例行研讨会,欢迎旁听。——司徒清明”
邮件看似客气,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意思很明显:梁熠的专长在物理领域,对AI理论基础可能了解不深,“天工计划”的难题非同小可,建议他先做好功课,不要轻易指手画脚。
这是一种温和的拒绝,属于学术圈内常见的、维护自身专业领域边界的行为。司徒清明作为国内AI理论的泰山北斗,有其骄傲和坚持。梁熠的突然崛起和跨领域介入,显然让他有所保留。
梁熠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理解这种谨慎。他回复了一封措辞谦逊的邮件,表示感谢提供学习机会,会先认真研读资料。
接下来的几天,梁熠几乎全身心扑在了“天工计划”的海量文档上。他阅读了关于符号主义AI、连接主义AI、贝叶斯推理、生成式模型等各种流派在科学发现领域的应用与局限。他深入研究了项目组当前尝试的几个主要技术路线及其失败原因。
越是深入研究,他越是感到这个问题的深刻与艰难。 现有的AI本质上是在已有的数据分布内进行插值和外推,无法真正“跳出盒子”思考。而人类科学史上那些划时代的突破,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恰恰是打破了旧有范式,引入了全新的基本假设。
“这不只是算法问题,这几乎是哲学问题。”梁熠在工作室里,一边翻阅着司徒清明早年一篇关于“计算创造力极限”的雄文,一边对Gaia感叹。
Gaia: “同意您的判断。当前AI范式的核心局限在于,其‘学习’过程严重依赖预设的损失函数和数据特征空间。而人类科学发现中的‘灵感’或‘直觉’,往往涉及对特征空间本身的重构或扩展,甚至创造新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新的规律。这需要一种元认知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ASI超级个体之宇宙心流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ASI超级个体之宇宙心流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