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的钟声,在夏日的清晨里格外清亮,悠远地回荡在杭州城的上空。
济公和尚却对这庄严的钟声充耳不闻,此刻他正蹲在寺外不远处的一条小溪边,兴致勃勃地用手撩着清澈的溪水,逗弄着水里一群欢快的小鱼。他那身标志性的破僧衣被晨露打湿了大半,紧紧贴在身上,脚下的烂草鞋也泡得湿漉漉的,却浑然不觉。他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摇头晃脑,自得其乐:“鱼儿游,鸟儿飞,和尚我逍遥又自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留啊留……”
必清小和尚拿着一把崭新的扫帚,匆匆从寺里跑了出来,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看到济公这副没个正形的模样,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加快脚步走上前:“济颠和尚!你又在这里偷懒耍滑!住持师父让你去厨房帮忙挑水,你快去吧,不然大师兄广亮师父又要大发雷霆,回头又要罚你抄一百遍《金刚经》了!”
济公慢悠悠地抬起头,眯着一双醉眼朦胧的眼睛,看了看必清,又低头看了看水里四散奔逃的小鱼,才不情不愿地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水珠,溅了必清一脸。“我说必清啊,你这小和尚,年纪轻轻的,怎么比广亮那老和尚还啰嗦。挑水这种粗活,让那些身强力壮的火工僧人去做就好了,我这小身板,弱不禁风的,哪经得起那大水桶折腾。”他顿了顿,又煞有介事地凑近必清,压低声音道:“再说了,我正在和这些小鱼交流佛法呢,你懂不懂?这叫‘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我在给它们讲‘因果报应’的道理,免得它们日后误入歧途,变成了餐桌上的糖醋鱼、红烧鱼。”
“你就狡辩吧!”必清抹了把脸上的水珠,又气又笑,“大师兄已经在厨房门口等着了,手里还拿着你上次打碎的那只青花瓷碗的碎片,说你再不出现,就要用碎片给你‘剃度’了!”
济公一听广亮要来找他麻烦,还搬出了“用瓷片剃度”这种狠招,顿时打了个寒颤,连忙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泥土:“哎呀,这个广亮,真是越来越没有幽默感了。好,好,我去,我去还不行吗?真是的,一点都不懂怜香惜玉,我这娇嫩的头皮,哪经得起瓷片刮啊。”
就在两人准备转身回寺的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只见一个身穿蓝色布衫的年轻书生,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旧包袱,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朝着他们跑了过来。他跑到济公和必清面前,来不及喘口气,就对着两人深深一揖,语气急切地问道:“两位大师,请问……请问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灵隐寺吗?”
“正是,正是。”必清连忙点了点头,上下打量着这个书生,见他虽然衣衫朴素,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和书卷气,不像是坏人,便问道:“公子从何而来?有什么事吗?”
那书生直起身,擦了擦额头和脸颊上的汗水,定了定神,才拱手道:“在下包拯,字希仁,乃庐州合肥人氏。此次是前往杭州府城参加秋闱乡试的。路过此地,听闻灵隐寺的济公大师佛法高深,智慧过人,尤其善于断疑难杂案,为民伸冤。所以特意前来拜访,恳请大师出山,帮忙解决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济公一听“断案”二字,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刚才还懒洋洋的神色一扫而空,立刻来了精神。他一把拉住包拯的手,热情地说道:“哎呀,原来是包公子!久仰大名,久仰大名!我早就听说庐州有个包拯,聪明绝顶,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断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快,快跟我说说,你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了?只要有我济公在,保证给你查得水落石出,还你一个公道!”
包拯被济公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看到济公眼中真诚的光芒,也放下心来,连忙说道:“大师客气了。此事说来话长,还请大师容在下慢慢道来。”
三人找了个路边的大石头坐下,包拯才缓缓道出了事情的经过。
“事情发生在昨天。我因为赶路,错过了宿头,便想着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庄借宿一晚。那个村子名叫李家村,位置十分偏僻,全村也就几十户人家,大多以种田为生。村里有一口古井,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井水甘甜清冽,是全村唯一的水源,村民们的日常饮水、灌溉农田,都靠这口井。”
“我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正准备找户人家敲门,却看到村口围了一大群人,吵吵嚷嚷的,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我挤进去一看,只见几个村民正从那口古井里往上拉一个人。那人被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浑身湿透,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显然已经没了气息。”
“后来我才知道,死者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姓李,大家都叫他李老汉。据说他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无儿无女,独自一人生活,平日里为人忠厚老实,和村里的人关系都还算和睦。村民们都说,李老汉是傍晚时分去井边打水,不小心脚下一滑,失足掉下去淹死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活佛济公第四部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活佛济公第四部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