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集”的构想如同在林砚心中点燃了一簇火焰,驱散了阶段性成功后的短暂迷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晰与紧迫感。她深知,要将这个定位高端的品牌从草图变为现实,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在于找到能够驾驭它灵魂的人——一位(或几位)具备国际视野、深刻理解东方美学、并能将其与当代奢侈品味完美融合的创意掌舵者。
这项工作,她决定亲自秘密推进。在公司的公开日程上,这只是一系列“行业交流”与“人才寻访”,但在林砚的加密日程和私人联络渠道里,一场紧锣密鼓的“猎头”行动已经悄然展开。
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并非泛泛的设计人才,而是聚焦于几个特定领域:拥有顶级奢侈品品牌(无论是西方百年老牌还是近年崛起的东方品牌)工作经历、对材料与工艺有极致追求、并且作品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能力的设计师。
通过猎头、私人人脉圈层推荐,以及她自己在过往工作中积累的有限资源,林砚在接下来的一周多时间里,密集地进行了数场极其隐秘的会面。地点选在远离公司、私密性极高的会所、艺术画廊的贵宾室,甚至是对方下榻酒店的行政酒廊。
第一位见面的是一位刚从欧洲某一线奢侈皮具品牌离职的华裔女设计师,Coco Lin。她履历光鲜,对皮革、金属等材质的运用堪称大师级,言谈间充满了对国际市场潮流和商业逻辑的精通。然而,当她听到林砚阐述“天工集”构想,特别是提到需要深度理解和尊重诸如苏绣、缂丝、古法金属工艺等非遗技艺时,她微微蹙起了秀气的眉毛。
“林总,您的想法很有情怀。”Coco优雅地抿了一口咖啡,“但从商业角度,将这些耗时漫长、无法标准化的古老手工艺,与需要稳定产出和明确季期概念的奢侈品模式结合,风险极高,成本也难以控制。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提取一些东方元素作为设计灵感,但核心工艺还是应该采用更现代、更有效率的……”
林砚微笑着听她说完,心中已然有了判断。Coco是优秀的商业设计师,但她缺乏对“天工集”构想中那种对技艺本身近乎虔诚的尊重,她更倾向于“借用”而非“融合”。这不是她要找的人。
第二位是一位在国内独立设计师领域声名鹊起的男士,吴皓。他的作品以大胆解构中国传统符号而闻名,视觉冲击力极强,备受前卫艺术圈和部分明星追捧。他对于“天工集”的计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太棒了!我们可以用苏绣绣出赛博朋克的图案!用破碎的瓷器做拼接设计!一定要够炸,够颠覆!”吴皓挥舞着手臂,眼神亢奋。
林砚耐心地听着,心中却再次摇头。吴皓有的是颠覆的勇气和创新的形式感,但他缺乏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与和谐美学的理解,他的“融合”更接近于一种猎奇式的破坏与重组,这与“天工集”希望营造的那种内敛、深厚、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奢华感背道而驰。
几次接触下来,林砚虽然积累了不少行业洞察,却也难免有些许挫败感。她寻找的,是一个既懂得世界顶级奢侈品语言规则,内心又深深扎根于东方文化土壤,并且怀有将传统技艺推向当代巅峰的野心与耐心的“异类”。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茶叙。一位相熟的艺术评论家,在听她模糊地表达了寻找“能连接东西方的设计人才”的需求后,沉吟片刻,提到了一个名字:梁知远。
“他有些……特别。”评论家斟酌着用词,“曾在巴黎顶尖艺术学院求学,也在某蓝血品牌做过数年创意顾问,但几年前突然沉寂下来,据说回到江南,长时间泡在那些老匠人作坊里,很少接商业项目。他的东西,我看过一些,很静,很深,需要细品。”
这条线索引起了林砚极大的兴趣。她费了些周折,才通过几层关系,联系上了这位行踪有些飘忽的梁知远,并约定在苏州一家隐于园林深处的茶舍见面。
梁知远其人,与林砚预想中的任何设计师形象都不同。他穿着素雅的棉麻衣物,年纪不到四十,眼神却异常沉静,仿佛能吸纳周围所有的喧嚣。他没有携带任何作品集或电子设备,只是在茶香氤氲中,平静地听着林砚更为详细地阐述“天工集”的愿景——不仅仅是商业品牌,更是一种当代东方生活美学的表达,是对顶尖非遗技艺的当代赋能与价值重塑。
林砚讲完,茶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梁知远缓缓为自己斟了一杯茶,目光落在窗外摇曳的竹影上,许久,才轻声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林总,您说的,不是设计一个品牌,是修复一段时空。”
他转过头,看向林砚,眼神锐利而专注:“西方的奢侈,在于logo,在于历史叙事,在于外在的标识。东方的‘奢侈’,在于‘不言之美’,在于材料与时光对话的痕迹,在于器物背后‘人’的气息与精神投射。您想做的,是把这种内在的、呼吸般的‘奢侈’,翻译成现代世界能读懂的语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